自193年袁术逃到淮南,历史的主旋律从关东的二袁争霸,转为了中原曹操、袁术、陶谦三强的鼎立博弈。
开始是陶谦更强,曹操、袁术一北一南对其形成了夹击局面,陶谦受重挫一病不起。
(193-194年曹操袁术夹击陶谦)
到194年吕布袭了曹操的兖州,局面改变,袁术一家占据了中原的主动地位。
一方面,袁术的主力对陶谦的继承者刘备,和主要宿敌下邳陈氏,占据优势进攻态势。
另一方面,其陈国相袁嗣,联合在梁国的豫州刺史郭贡,觊觎图谋曹操、吕布战事胶着的兖州。
(194-195年袁术中原独强)
195年秋冬,曹操驱逐吕布,西取河南尹东部,再次有了逐鹿中原的实力。
(196年初中原三强局势图)
重振旗鼓的曹操,下一步将如何参与中原的角逐,这让较量未见分晓的袁术、刘备双方都充满了顾虑。
两大势力作出了不同的反应。
刘备对曹操的防患和外交作为三强弱势的一方,刘备主要依靠下邳陈氏的陈珪在沛国,及陈登、陈瑀等下邳陈氏子弟在南徐州,两路顽强地阻挡袁术主力大军的进攻。
又作为陶谦的继承者,他很担心像陶谦曾经一样,被袁术、曹操再次夹击。
于是,当吕布逃到徐州投奔时,他顾不上吕布反复无常的小人习性,将其兵马安置在了沛国北端的小沛,以防患曹操南下。
(红色字体为刘备及盟友势力)
在外交上,通过下邳陈氏的资助,与刘备结盟共同对付袁术的刘繇,已被孙策分割包围在了曲阿的狭小地带,自身难保。
而在北边,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在不久后也被袁谭所败。
刘备赶紧表关系不错的北海太守孔融,为青州刺史,以抵抗占据平原的袁谭。
又和盘踞在徐州北部的臧霸等泰山军,结成了友好关系。特别是和活动在东海郡的昌豨,关系很好,有过多次合作。
(刘备的实力和战略都很被动)
刘备已将手上能用的牌都准备上了,无奈现在他的处境实在不容乐观。
袁术志在一举扑灭下邳陈氏鉴于强大的实力作后盾,袁术面对即将出牌的曹操就从容多了。
(袁术企图优先消灭势微的下邳陈氏)
以陈、梁和颍、汝为防线,他的战略重心仍是放在,两路全力消灭已渐势微的宿敌下邳陈氏。
北路主力继续攻打沛相陈珪的治所相城。
东路任命孙策派回寿春述职的吴景,为广陵太守,由孙策手中攫取了邗沟以东的海陵县,从而突破了孙登等下邳陈氏在广陵郡的邗沟防线。
然后吴景率东路主力,由海陵北上,进图下邳陈氏保卫的广陵余土。
(196年初中原势力详细图)
事实证明,两路都在196年有了重大突破,下邳陈氏几至灭亡,不得不弃刘备转而依附吕布。
另一边,已过江东的孙策,继续进攻刘备之盟友刘繇的“万里之土”。
吸取教训的曹操三足鼎立是个较稳固的局面,曹操总结了因冒进而丢兖州的教训,意识到不能再盲目陷入三方的缠斗了。
他和谋臣们转换了思路,将目光盯向了临幸安邑准备东归洛阳的献帝。
对另两方的领土以浅入扫除威胁即止。
(曹操对三足鼎立有了深刻认识)
总结可以说在196年初,曹操对三足鼎立的博弈已有了深入研究。后来三国鼎立初步形成时,他进攻一言不合就撤军,防守动不动就打算迁都。
那不是曹操老了啊,而是他太懂三足鼎立的可怕了,比常人都考虑得深远。
而作为另一位参与者的刘备,在此时一直被压着欺负,还没试过冒进的苦。后来伐吴好不容易意气风发一次,铩羽而归。
还是在此时的体验不如曹操深入啊!
而作为袁术继承者的孙吴,对三足鼎立失败有着深刻的体会,可惜国力不足,自保有余,而进攻乏力。
汉末中原三强鼎立的预演,对未来的发展影响是重大的。
而诸葛亮隆中对提出三足鼎立的设想,灵感大概也来自于此。
刘备也挺难的 没有宗族背后支持 本部人马也不多 守徐州只能依靠陈氏 糜氏的兵马 陈氏有些人还不怎么听话 所以吕布过来的时候 想拉上他多个势力制衡一下 玩脱了 曹操怎么说都是官宦人家 背后曹家 夏侯氏族宗亲都是大户人家 基本盘还是有的 亲信本部兵马也不少 完全能做到令行禁止 曹操败得起 而刘备败几次就会被当地豪门放弃 所以同样遭遇吕布背刺 曹操能打回来 刘备被放弃 没兵打回去 结局注定的 后面带着徐州兵 荆州兵入川 实力超过益州豪门 才稳住了阵脚 有了稳定的地盘 袁家可惜了 坐拥天下最强势力 还一分为二 两个领头人还都不是乱世枭雄的料 后辈也没什么大才 不然坐拥天下最富的几州 南北同攻中原 北方鞠义防幽州 南方孙策攻荆州 外结张济安关陇 平中原 灭幽州 夺关陇 回师下荆州 克汉中 抚益州 收江东 偏师收交州 鼎定天下 哪位大佬写本书 以袁家的视角 我一定支持[得瑟]
说明刘备混的好的时候势力比曹操强,没有把握住机会
吕布,袁术倒下后,中原之地无可与曹操争也
[得瑟]刘备就输在手上能控制的本部兵力太少,就靠平原县带出来的和陶谦当初送他的3000丹阳兵,主要靠陈氏手上的兵力。
三国
曹操打吕布还有输有赢,打陶谦打儿子一样
[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