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是吃药,也不是运动就能治好的,而是改变这种错误认知

诺来看健康 2025-04-08 08:04:34

01

抑郁症的误区:吃药和“想开点”真的有用吗?

很多人以为,抑郁症要么靠吃药控制症状,要么靠“想开点”就能痊愈。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曾遇到一位抑郁症患者林斌(化名),他试过抗抑郁药物,也做过心理咨询。药物让他情绪暂时平稳,但一旦停药,症状又卷土重来;心理咨询帮他分析了很多童年创伤和心结,可他还是会陷入反复的焦虑和低落。直到他开始练习“观息法”,才真正找到了康复的钥匙。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它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称之为命运。”抑郁症的根源,往往不是某个具体的心结,而是长期积累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习惯。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但无法改变这些深层的心理习性;心结或许能被暂时解开,但如果不改变应对情绪的方式,新的心结又会不断产生。

02

康复的关键:培养不执着、不纠缠的心态

林斌的转折点,是从练习“观息法”开始的。

“观息法”是一种正念练习,简单来说,就是安静地观察自己的呼吸,不评判、不抗拒任何升起的念头或情绪。刚开始练习时,林斌觉得很难——他的大脑总是被负面想法淹没,呼吸不到几分钟就开始烦躁。但坚持一个月后,他发现自己有了微妙的变化:当焦虑袭来时,他能觉察到“这只是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走;当负面念头出现时,他能像旁观者一样看着它们来去,而不是陷入纠结。

这种变化,正是康复的核心:不是消灭负面情绪,而是学会与它们共处。

抑郁症的症状之所以顽固,是因为我们总在试图“解决”情绪——要么拼命压抑,要么反复分析。但情绪就像海浪,越是挣扎,越容易被淹没。观息法的精髓,是培养一种“平等心”:无论情绪好坏,只是观察,不执着于改变它,也不逃避它。

03

禅修故事:老和尚与茶杯的启示

有一个禅修故事很适合说明这一点:

一位年轻人向老和尚诉苦,说自己总是被杂念困扰,无法静心。老和尚让他端着一杯满到杯口的茶,在寺庙里走一圈,要求一滴都不能洒出来。年轻人全神贯注地盯着茶杯,生怕茶水溢出。回来后,老和尚问:“你刚才注意到路边的花开了吗?听到鸟叫了吗?”年轻人摇头。老和尚说:“你太执着于茶杯,反而错过了整个春天。”

抑郁症也是如此。我们太执着于“消除痛苦”,反而把全部注意力都锁在痛苦上。而真正的解脱,是学会把心打开,哪怕痛苦还在,也能继续生活。

04

具体方法:观息法与誓言法

如果你也想尝试这种改变,以下是两个具体建议:

1、观息法练习(可参考《战胜抑郁》一书)

步骤:每天早晚静坐20分钟,闭眼观察呼吸(注意力放在鼻孔处)。

关键:不评价呼吸的好坏,不走神时不自责,发现走神了就轻轻拉回呼吸。

效果:长期练习会培养出对情绪的觉察力,逐渐减少被情绪控制的反应。

2、誓言法练习

摘选李宏夫老师《情绪自救》书中的一段誓言,每天朗读或默念:

“我要换个活法。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发生。我只要专注当下,不评判、不纠缠。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会过去,因为我知道无常才是真理。”

这种练习能潜移默化改变消极思维模式。

05

症状加重可能是康复的信号

在练习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症状反复甚至加重的情况(就像林斌有一段时间情绪更糟了)。别担心,这往往是深层情绪浮出水面被清理的信号。就像戒烟时最难熬的是最后阶段,抑郁的康复也常经历“黎明前的黑暗”。

记住:痊愈不是永远开心,而是不开心时也能正常生活。

06

最后的鼓励

抑郁症的康复没有捷径,但一定有路径。药物可以辅助,心结需要解开,但最终的治愈,一定是学会用一颗不执着的心去面对一切起伏。就像林斌后来对我说的:“原来康复不是没有痛苦,而是痛苦再也控制不了我。”

风雨过后未必是彩虹,但一定是更强大的自己。

1 阅读:365
诺来看健康

诺来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