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上千年的传国玉玺的秘密

行者无疆1982 2024-04-07 20:38:14

"玺"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称"玺"。到了秦始皇时,秦始皇下令镌刻皇印,宣称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奉为天命的象征。又独以玉,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秦始皇死后,历代帝王都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尊为国之重器。得到此玺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去此玺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没有此玺,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这更加促使后世皇帝对这块传国玉玺的争夺,致使这块宝物屡易其主。然而,它在流传1000多年后,却神秘地失踪了。几千年来,有关它的传说也无不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有位叫卞和的楚国人,从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上得到一块珍贵的玉石,把它献给楚厉王。楚王让玉工辨识,玉工鉴定为石头,于是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后来武王即位,卞和又带着那块玉石前来进献,武王也同厉王一样,认为仅仅是一块普通石头,又以欺君罪砍掉了他的右脚。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听说失去双脚的卞和,每天怀抱石头,跪在荆山下痛哭。文王派人问他,他说:"我不是因为别的事情而悲伤,只是因为无价之宝被认为是普通的石头,忠贞的臣民被误认为是刁民,这样的遭遇让我肝肠俱裂。"文王让人把璞剖开,异光闪烁,璀璨夺目,果然是稀世珍宝,文王称其为和氏璧。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他。有一天,丞相大宴宾客,拿出玉璧赏玩时,旁边的深潭里突然跃出各种鱼儿,宾客们争相观看,混乱中玉璧不知去向。

战国时,赵惠文王从太监缨贤处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打算强取,后来蔺相如据理力争,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著名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玺的造型是螭龙盘踞,张牙舞爪。秦始皇想让这块玉玺也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湖口,这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于是始皇将玺抛入湖中,祈神镇浪,传国玺就此第一次失踪。而八年后,使臣从关东来,夜过华阴平郐道,突然有人持璧拦住使臣说:“为吾遗池君,今年祖龙死。”使臣愕然不解,再欲详问,那人放下玉玺璧便不见了,传国玺由此失而复得。从此,传国玉玺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苦。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刘邦率军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投降,传国玺落入刘邦手中。西汉建立后,“代代相受”,称“汉传国”。

相传,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专权,传国玺由元帝王皇后掌管。王莽篡位,派他的弟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并将传国玺摔在殿廷,玉玺被摔碎一角,后来用黄金镶补。公元23年十月,王莽被杀,玺被校尉公宾所得,献给绿林军将领李松。又由李松派人送给更始帝刘云。刘云为赤眉军所掳后,传国玺落入赤眉军拥立为帝的刘盆子手中。后来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为宦官所害。袁绍领兵入宫诛杀宦官,宫中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

东汉未年,董卓叛乱,天下豪强在袁绍、袁术的率领下讨伐董卓,洛阳城内一片混乱,董卓弃城逃往长安。孙坚率兵驻扎在洛阳城南宫殿中,一天突然发现宫殿中一口井内闪着五彩的光,孙坚感觉奇怪,于是命令手下人下井探望,不想却捞着一位宫女的尸体,妇女的脖子上戴着一个锦囊,打开一看,内有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朱红小匣,启开小匣,里面有一玉玺,上面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缺一小角。孙坚知道这正是秦始皇的"传国玺",窃喜这莫非是天意让他当皇帝。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没想到他手下的一个士兵与袁绍是同乡,将此事之袁绍。袁绍早有篡夺帝位之心,当然想占有"传国玺",他下令扣押了孙坚的妻子,孙坚被逼无奈,只好交出玉玺。后来袁氏兄弟败在了曹操的手下,"传国玉玺"又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

曹魏代汉,传国玺作为"君主神授"的象征,落入曹丕之手。西晋受禅,传国玺又落入司马氏手中。此后,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传国玺"几经辗转,又落入东晋晋穆帝手中,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杨坚建立隋朝后,灭陈统一全国,传国玉玺入了隋宫。隋朝灭亡后,隋炀帝皇后萧氏与其孙杨正道携带传国玺逃往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于是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朱温篡唐后,玺为后梁所有。后梁灭亡后,传国玺落入唐庄宗李存勖之手,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举兵叛乱,进围洛阳,后唐兵败,李从珂与其家人登楼纵火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

北宋哲宗时,有一个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玺,送至朝廷。有的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玺,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不是。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走,"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随后便销声匿迹。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其实,有关传国玺,还有诸多具体的谜。

一,传国玺究竟是什么玉制成的?《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皆记曰,传国玺是秦始皇采蓝田玉为之。但宋郑文宝《传国玺谱》、王应麟《玉海》以及元末明初陶宗仪《辍耕录》等又说是和氏之璧所制。因为“璧”在古文中的意思就是“平而圆,中间有孔的玉”。然而史书又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而一般的玉并不能变色。于是又有人认为和氏璧是一种名叫月光石的矿物。月光石的色泽类似珍珠,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但和氏璧被发现时是包裹在普通岩石之中的,即所谓的“璞”。而月光石则是裸露在岩石之外的一种天然晶体。月光石也不会单独生成,但自卞和发现和氏璧之后,再没有在该地找到其他类似的宝石。另有一种叫蛋白石的矿物,其特征与和氏璧有几分相似,然而楚地荆山一带并没有发现这种矿床。

二,传国玺面刻的八个字,历来众说纷纭。应劭《汉官仪》说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韦昭《吴书》记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晋书·舆服志》说是“受命之天,皇帝寿昌”;《晋阳秋》则认为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至于后世对玺文的考证就更多了,于是,玺文究竟是什么,又难以确证。

三,王莽逼迫孝元太后交玺,太后怒而掷地。韦昭《吴书》说孙坚获得的玺“龙上一角缺”,即为元后掷地所致。徐令信《玉玺谱》也说元后掷地使螭兽角缺一,后世多沿此说。但《汉书·元后传》《资治通鉴》等都只说元后掷地而不言缺角,因而也没有王莽补镶之事。传国玺究竟是不是“金镶玉玺”,又成为无从求证的事。

传国玉玺寄托了如此多的野心和欲望。也许,这才是传为天下至宝的根本原因所在。他也许静静躺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等待有朝一日能够重见天日。

0 阅读:31

行者无疆1982

简介:随笔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