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卒话史
夜黑风高夜,劫营放火时。我们在看古装剧时,有时候会看到土匪强盗趁着暗夜,去干一些见不得光的事。不过,他们在夜里总会对某个人提高警惕,这类人便是更夫。
漆黑的夜晚,一道人影从街头巷口缓步移动,他手中拿着一块铜锣,一柄锤,时不时敲一下铜锣,嘴里喊一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一整天的张大爷早已憨憨入睡,随着一声清脆的锣声,老大爷的清梦被击碎。但想想如果不是更夫这一声声提醒,自家桌子上那盏漏油的破灯点到天亮,非把陋室给烧了不可。张大爷随即把灯吹灭,带着朴素的感激之情,再次安心地睡去。
不禁要问,夜晚安静地睡觉不行吗,为啥非要打更?古代没有更夫行不行?听听更夫每晚喊的那些话语,你就能茅塞顿开。
打更人在古代是一种正式职业,他们被称为“更夫”,他们在社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以不同的方式为百姓提供服务。
深夜时分,更夫早早就将装备收拾停当,马灯、铜锣、蓑衣、斗笠等,足足有十几件。
从晚上7点到凌晨5点,更夫每个时辰就要报时一次,除了报时,当然还有其他任务要完成。
交待一下,一夜有五更:一更19:00~21:00 ,二更指21:00~23:00,三更指23:00至次日凌晨1:00,四更指1:00~3:00,五更指3:00~5:00。更夫很辛苦,每一更都要喊,而喊的这些内容都很接地气,也至关重要。
一更天:警醒百姓注意防火在多风干燥的季节,火灾很容易发生。更夫会提醒居民注意防火,特别是在晚上,人们容易忽略熄灭灯火。通过更夫的提醒,可以减少火灾的风险。
上面说的张大爷,是古代许多老百姓的缩影,家境贫寒,辛苦劳作一整天,临睡前肯定会检查灯火,生怕一个疏忽造成无法弥补的火灾损失。尤其是晚上,万一出现火灾险情,就更加危险,而且古代有很多房屋都是木结构的,烧了自家不说,邻居家也难以幸免。《红楼梦》开篇中,葫芦庙炸供的时候,不小心着火,殃及了住在他们旁边的甄士隐家。
更夫的第一更,就承担了防火警醒的重任。当熟睡的张大爷听到突然敲响的木鱼声时,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火种,免得灾祸降临。这一声,对于一个有着历史年月的古城来说尤为重要。
二更天:催人休息,照顾好身体古人几乎都习惯早睡,尤其在老百姓中间。
晚上9点以后,很多人家就已经吹灭油灯,开启了睡觉的模式。不过也有人因为一些特殊的事情晚睡,或者像上面提到的张大爷,睡前忘了熄灯。
对于这个城市,除非是新来的更夫,老更夫早就对街道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充满了感情,也对各家各户的情况了若指掌了。谁家发生了什么事,谁家晚上迟迟未熄灯,老更夫大概齐都能猜出个子丑寅卯。所以,二更天时喊号,不单单是为了报时,更是融入了一种情感,对老街坊对这座城市的情感。
三更天:警示防盗,避免损失古代社会的治安状况相对较差,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可能会趁着黑夜进行偷窃。更夫在巡夜时可以及时发现并报知他人,起到防盗的作用。
三更时分,是古代夜盗较为猖獗的时候,因为一更二更很多人还没有睡觉,小偷不敢下手,三更天乡邻们都已经熟睡,那些小偷就会伺机作案。那时候可没有红外能24小时监控,所以,此时三更木鱼敲响的时候,恰是更夫在警示那些偷盗者,坏事不可做。而更夫也会毫不留情地将自己夜间所见所闻报告给官府。
当然,如果更夫碰巧遇到有小偷在作案,他也会毫不犹豫大声呵斥,甚至与之搏斗,闻声的盗贼想要继续下手也恐非易事。更夫的及时提醒,不但为房屋主人挽回了经济损失,也保护了大家的生命安全。所以,这种勇敢的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还真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四更天:报晓天明,迎接第一缕朝阳一转眼,东方已经是“鱼肚白”,更夫拿起响锣和木鱼,准备沿着既定的路线,沿街敲响四更天的木鱼。
此时,更夫走在大街上,成就感油然而生。在他一夜的辛勤工作下,这个城市安静且祥和,在自己的守护下,街坊邻居没有受到任何惊扰,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不过,老更夫依然没有放松警惕,凭借多年的打更经验,他将会重点巡查那些比较偏僻的居住人家,因为他的职责是要保护每家每户的安全。当确认没有危险发生时,更夫才会长舒一口气。预示着这一夜又是一个平安夜。
五更天:新日圆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五更天时,清晨第一缕阳光射向大地,更夫赶紧起身,沿街敲响了最后一梆子。最后这一下也很重要,古代百姓大都是早起农耕,因为他们怕错了农时。
天明就在眼前,更夫望着晨曦,为自己一夜的心情奔波感到欣慰。看着鸡鸣狗叫,人声喧哗,这是这个城市对他最好的奖励。而更夫每个夜晚重复着用脚步丈量这个城市,也成了一个习惯。
更夫的日夜守护,为城市赢得新生,感受着乡邻们笑逐颜开的心情,更夫知道,自己没有辜负这个城市。此时此刻,更夫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吃早点,而是准备“倒时差”,他要为这个今晚做好精力充沛的准备。
结语:关于更夫的几个疑惑首先,更夫的起源和存在的必要性?
更夫起源于先秦时代的“鸡人”,那时人们靠鸡叫来知晓天明。想必大家都知道东晋时期诞生的成语“闻鸡起舞”,倘若当时有了更夫这个职业的话,那么就有了专门来报时的人,主人公祖逖、刘琨就没有必要听着鸡叫来练武功了。
很明显,更夫是个苦差事,几乎全年无休,所以很少有人来干这一行。担任打更的人基本上都是由官差直接雇佣,明朝的时候甚至是由丐帮人员担任。如果说他们打更错了要面临扣工资或者开除的惩罚。而且他们的薪水也并不高。这份工作没有钱还没有被社会淘汰,说明更夫的社会职责无可替代。
其次,更夫不是“计时器”,他们如何把握时间?
有经验的更夫可以通过天上的星象来判断时间,另外,燃香或者滴漏这样的东西也是判断时间的土办法。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会在手上捆一截短香,这香只有一指节那么长。万一睡过去的话,香会烫到手,直接将人惊醒,这样就不会耽误报时了。但是在很多经济条件不好地方,更夫只能凭借自己的直觉,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有敏锐的时间观念。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准确的生物钟,也需要更夫日积月累在常年的打更实践中慢慢养成。
第三,更夫一般具备什么样基本素质?
胆大、心细、耐得住寂寞,还要有正义感。
更夫虽然很少有人干,但确实是个正经差事,在古代生活条件落后的地方,很多人还是愿意去从事这个工作的。但话说回来,这份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非谁都能胜任。
前文有述,古代治安状况相对落后,很多人为了生存不惜铤而走险,所以有些地方盗匪猖獗。这些人往往就会选择夜晚作案,这样不会引起官府察觉。而夜间的更夫除了要报时外,不得不随时面临被偷袭的风险。并且更夫除了那几样装备外,也没有高大上的武器装备,所以危险系数很大。
这就要求更夫不但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遇险可以与之博弈,还要有一定的胆识,敢于同坏人硬碰硬,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盗匪正面交锋时如何巧妙地化解风险。
总之,更夫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时时处处都身处险境,没有强大的内心,不能耐得住性子,根本无法完成巡夜任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随着西洋钟表的传入,传统意义上的打更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一习俗也慢慢消亡,不过,打更人在历史上形成的那些传统文化,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