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许世友王近山不满,纷纷“闹衔”,中央如何安抚?

正观历 2024-02-12 10:52:29

1955年9月27日上午,中央军委发出电报文稿,宣布授予解放军高级军官以将官军衔的命令。在1038名将官中,包括了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授衔命令公布后,自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尽管大多数将领们都对授衔结果表示无异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军界内当时的确传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老红军出身的钟伟被评为少将后不甘心于肩上的军衔,又失望又恼怒地撂下了一句气话:

“我要把那个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

在几个对军衔不满意的将领中,当属许世友、王近山二人的脾气最为火爆。他们心中有怨气,自然不会憋着,那么中央最后使出了什么计策,才安抚好他俩呢?

一、两将震世友

许世友在七月份得知授衔名单后,发现自己只被授予了上将,心中顿时淤塞了一股气。许世友是个争强好胜的人,经历过大小战役无数,每遇战事,无不挥着大刀率部奋勇拼杀,打了无数胜仗,从来没当过孬种,为何不被授予大将?也许他心里也曾这样想过,但他想不通也想不明白。

也许是因为1936年发生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得不提的是,许世友将军在历史上的确犯过错误且被关过一段日子的禁闭,甚至差点因此丧命。

1936年,红四方面军顺利抵达陕北,长征宣告胜利。然而,张国焘带着红四方面军来到陕北后,竟妄想南下另立中央,幸亏他的阴谋及时被组织上发现,未能得逞。彼时,许世友正担任着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司令,算是张国焘的下属。因此,他也受到了牵连。

在红军大学集训时,校长林彪就曾多次因为张国焘的缘故无端批评许世友。许世友又是个习武的粗人,受不了日日挨批的委屈,竟私自联络了三十多人,想要离开根据地打日本鬼子。

这个计划最终未能成行,一伙人还没上路便被举报,许世友作为领头人,受到了不小的处罚。林彪起初甚至打算枪毙他,经毛主席斡旋后,许世友才被释放,重新回了部队。

莫非真的是因为这件往事才导致许世友未授大将吗?事实上,若是按职位论资排辈,许世友将军是兵团级干部。由于授衔名额十分有限,且兼有照顾“山头”的考量,因而授衔时出现高评一级或低评一级的情况十分正常,但令人感到不平衡的是,许光达与许世友战功、资历相近,可许光达却被授予了大将,高了那么一头。

最令许世友感到郁闷的是,其实开国大将预授名单中,自己原本也是名列其中的。事实上,中央军委制定军衔方案的时间长达一年多,方案几经更改,曾有一版方案上,大将名单有二十二人之多,这二十二人中,是包含了许世友在内的。但最终方案出台后,大将名单上却寻不见自己的名字,一向耿直的许世友如何不心生牢骚?

想不通也想不明白为何如此的许世友十分苦闷,打算用酒来灌醉自己。后来,许世友索性不想了,觉得自己军衔低了的他直接坐着军车,去国务院找了周总理评理。许世友找到总理后,直言不讳地要求给他授大将军衔。

周总理虽然感到有些意外,但很快镇定下来,温和地对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粟裕才是大将啊。”

许世友本想再说什么,可听完后,愣了一愣,张不开嘴了。

许世友在华野时便是粟裕的部下,粟裕的的才干和战功他比谁都清楚,知晓粟裕评的也是大将,他也不好意思再提。周总理见他讷讷无言,又说道:

“萧克也是个上将。”

粟裕战功赫赫,萧克资历深厚,这两人被周总理搬出来后,许世友心中的烦闷与不解渐渐散去了,被说得心服口服的许世友从此再没有发过一句牢骚。

军界曾流行过一句话:“粟裕震大将,萧克震上将”,便是出自于许世友找周总理“闹衔”一事,后来这件事慢慢变成了军史上的一段佳话。

二、一物降一物

许世友将军被安抚后,还有一位“暴脾气”将军正火冒三丈呢。按照王近山对自己战功的估量,他原本对被授予上将信心满满,可授衔结果一出,自己却是个中将军衔,一向性子急的他顿时憋闷得满肚子气。王近山不是没有授衔上将的资格,论战功,他立下的功劳可是数不胜数。

王近山十四岁参军,十七岁入党,二十岁便成为了红军师长,是刘伯承、邓小平麾下的爱将,英勇善战,在军中有个绰号叫”王疯子”。因为他每逢打仗,就像个疯子一般玩命地往前冲锋,尤其擅长打近战,是《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人物。毛主席还曾夸奖王近山道:

“人家说你是‘王疯子’,我看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王近山骁勇无双,最出名的一战莫过于抗战时期他在去延安的路上,顺带着干掉了日军的“战地观战团”,杀死了日军一大批中高级将官。王近山的勇气难能可贵,但有时候,却如脱缰野马一般,带点野性子。

王近山的野性子就连远在中央的毛主席也曾有所耳闻,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

“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

王近山的野性子在战场上是股杀敌的狠劲儿,可远离战场后,却也是个不安定因素。

早在建国初期,王近山被中央军委任命为第三兵团副司令时,他就发过一阵牢骚,认为其他兵团的司令员能力上不如他,却能做正职司令,而自己只能当个副司令。作为邓小平的麾下爱将,当时是邓小平劝慰了他。

邓小平对他表示,你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比得上甚至强过其它几位兵团司令员,可在其他方面,他还有许多的不足,因此组织上才决定让他当个副司令。王近山虽然脾气火爆,但也是个明事理的人,没有过多纠缠在意职务正负,安稳地做了副司令。

若说上一次是职务纠纷,这回便是位次矛盾。军衔不仅仅是两块肩章那么简单,对于军人而言,这意味着对自己过往战功的肯定,是荣耀的象征。对于争强好胜的王近山而言,只被授衔中将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想结果,他如何能不闹?

也许是“一物降一物”,王近山的“暴脾气”在别人那儿或许好使,可一到小平同志这里,便熄了火。听闻王近山对授衔结果骂骂咧咧后,老上级小平同志安排人将王近山叫到跟前,严肃地批评了他一顿。面对邓小平,王近山不敢咋呼,从那以后,他也再不敢发牢骚了。

其实,王近山之所以只被授予中将并不难理解。光从战功角度考量,王近山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有突出表现,可论资历,却着实差了一些,王近山虽然十七岁便因功入了党,但那时毕竟已是1932年了,各个上将此时早已在军中崭露头角,要怪也只能怪他生得晚了些。

再者,王近山此前担任的是兵团级副司令,按授衔章程,他被授予中将完全合乎规定。

组织上或许也曾考虑到王近山的年龄问题。1955年时,王近山不过才刚满四十岁,不说与其他上将对比,便是与中将们对比,也十分年轻了,不惑之年的他未来还大有可为!

三、一碗水难平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论资排辈、论功行赏之事千百年来亘古不变,要想一碗水端平,何其难也?军衔评定虽然有相关章程规定,但在实际评定时,各种主观因素难免影响最终结果。整个授衔方案的制定历时一年多才得以公布,足见军衔评定过程的繁复与微妙。

授衔结果公布后,由于将帅以下的军衔在级别和待遇上也相差很多,加上个人受教育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还是有人感到不顺心、不满意,摆资格、列战功、闹情绪、哭鼻子者大有人在。

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毛主席批评了这种争名夺利的不良现象,他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现下我们部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肩上一颗星,硬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

其实,军衔是一种荣誉,是对军人舍身忘死奋战的一种肯定,将军们才会对其如此关注,为了“一颗星星”争执。但军衔归根结底也只是一种象征,军衔低不代表对革命的贡献低,只要心中装着党和国家,肯为老百姓干实事、谋福祉,亦会得到无数鲜花和掌声。

就某种意义而言,军衔乃是一份荣耀,它是对那些在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军人的最高赞扬。正是因为将军们深知这份荣耀的分量,所以他们才会对肩章上那“一颗星星”如此珍视,甚至有些出格过分的举动。然而,军衔终究只是一种象征,是对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肯定,它并不完全等同于对革命事业的贡献大小。

0 阅读:0

正观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