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主席力荐粟裕领元帅衔,粟多次辞让,真不爱那无上荣耀?

正观历 2024-02-12 10:52:30

1955年,中南海颐年堂内,中央书记处正召开着一场会议。这一年是解放军历史上的授勋年,全军上下第一次实行现代化的军衔制度,人人振奋,但中央面临的难题却一点也不小,会议开了一场又一场,为的便是讨论出该给哪些人授衔?授衔的标准又是什么?

那天的会议上,大家正讨论着该给战功赫赫的粟裕授何军衔时,毛主席拍板发话道:

“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里,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

上述内容来自于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河的回忆。由李银河的回忆可知,毛主席是力荐要给粟裕授元帅衔的,但为何后来粟裕只被授予了大将,而未能名列十大元帅之中呢?对此,曾有人议论纷纷。

不少人为粟裕没能评上元帅而愤愤不平,甚至有人说粟裕本人因为对没有被评上元帅不满意,还受到过毛主席的批评,都被批评哭了。真相果真如此么?

一、辞让元帅

查阅各方史料后不难发现,元帅授衔公开的标准只有两条。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规定:

“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师军衔。”

通俗地讲,便是两个标准——资历或者战功。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中提到的“或”字十分巧妙。此处使用“或”字而非“和”字其实便表明了两大标准”资历“或”战功”,只要满足任意一条标准即可。

粟裕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便活跃在赣东北前线,论资历,也算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革命”,若论战功,戎马几十年的他在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打得天下无人不晓华东粟裕的赫赫威名。

尽管粟裕的资历相较于朱德、彭德怀、陈毅等人较为不足,但他在解放战争中那一场场百万人规模的大会战上立下的战功,可谓三军之冠。按这一标准,粟裕一生征战以及指挥华东野战军(即战役军团)创造的辉煌战绩,就完全符合“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一条。

既然程序正义且有毛主席为其站台,粟裕为何不封元帅?因为粟裕大将有自己的考虑,几次向组织上诚恳地请求不要将元帅军衔授给自己。很多人想不明白,既是凭本事挣来的荣耀,为何不摘取这近在眼前的桂冠?也许正因为他是粟裕吧。

粟裕将军本人对功名利禄淡泊如水,常常为公而忘私。他以其一贯的谦逊,对授衔大将平静处之。

有一次,粟裕的秘书鞠开看到党内一份材料上记载着,连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都向组织上建议应该评粟裕为元帅,于是就当面向粟裕报告,并把材料给他看。

鞠开以为粟裕看了材料一定会高兴,没想到粟裕把脸一沉,脱口而出道:

“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接着,他又很严肃地对鞠开说:

“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议论这些都是低级趣味,没有什么意思。”

那天的会议上,当毛主席力主要给粟裕授衔元帅时,周总理一脸遗憾地告诉他:“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了!”

过了良久,毛主席慨叹道:“难得粟裕!竟三次辞让,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辞了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指争衔者),强千百倍嘛!

二、二让司令

毛主席口中的“二让司令”在解放军军史上由粟裕将军谱写的一段佳话。其实,粟裕将军辞让之事,早在之前,便有先例,而且还是两次。

1945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华中军区,将新四军第一、第二、第四师合并,改编为华中野战军。中央方面提名由粟裕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任副司令员。粟裕得知后先是发电报给华中局请求自己改任副职,由张鼎丞担任正职,然而华中局没有批准他的建议。

见华中局未能准允,粟裕又向中央军委发去建议电,表示张鼎丞工作经验更丰富,威望更高,自己则是“实不能负此重任。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为慎重并更有利今后工作起见,将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

所以应该由张鼎丞来担任司令,自己则改任副职。事实上,张鼎丞比粟裕大九岁,过去一直是粟裕的上级。粟裕的考虑既是对革命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深谋远虑又充满了对党内老同志的人情味。

在粟裕连发两份电报后,中央最终同意了粟裕的请求,在华中军区正式组建时,任命张鼎丞为军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

1948年5月,部队驻扎在阜平一带时,毛主席曾当面对粟裕说:陈毅以后会有新的任务,中央军委决定调他回中原局工作。今后整个华野部队都交由粟裕来负责,由他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然而,粟裕也是坚决辞让。

彼时大战在即,粟裕考虑到主帅易位,影响不好,况且华野有三十万大军,他一个人容易顾此失彼,难以保全大局,因而他对主席表示:“华野没有陈老总不行,我们一直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还是让陈老总回华野吧!”

粟裕言辞恳切,毛主席只好折中处理。他对粟裕表示:“陈老总人还是要走的,中央已经决定了,但还可以保留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职务,但他现在必须马上过去,华野的司令和政委职务都由你暂时先代理吧。”

最终,于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的《华北、中原两解放区的辖区和人选》中保留了陈毅在华野的职务,而淮海大战期间,粟裕虽具体指挥华野作战,但他的职务实际是代司令员和代政委。

三、人事难办

会议上的众人对粟裕“二让司令”的过往历史都很熟悉,明白粟裕将军是个谦逊之人。周总理于是向主席提议:“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主席接着他的话茬补充道:“而且是第一大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粟裕将军的三次辞让,不仅仅顾全了大局,而且为组织上的人事工作减缓了许多压力。

当过一把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事问题了。许多重要的人事安排,并不能简单地看功劳和能力的,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各个方面平衡的需要。如何论资排辈?如何按功行赏?注定会是个令人深感为难的难题。

1955年的那场大授衔,是我国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授衔,这不仅仅是出于军队正规化的需要,还是对开国将领们的拼死奋战立下功勋的评定,多多少少带点“梁山好汉英雄排座次”的味道。

自古以来,从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光武”云台二十八将”,到唐太宗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似乎早就有”排座次”的传统。因此,中央军委最高统帅部极为慎重,酝酿、筹备几乎达五年之久。

授衔的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结果出来后,自然也不难保证所有人都满意。有少数几位将军甚至公开发起了牢骚,党内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一位老红军出身的将军在听说自己只被授予少将军衔后,非常不甘心,又失望又恼怒恼的说了一句气话:“我要把那个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甚至还有些闹情绪的干部哭起了鼻子闹委屈,两三天不吃饭。

针对少数个别抱怨的将领,毛主席亲自出面,严肃地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最高统帅发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再无人敢公开发牢骚。所幸,授衔方案大体上考虑周到、公正,更重要的是,有粟裕大将辞帅的事在前头,发牢骚的终归是极少数分子,不和谐的声音很快消散在历史长河中。隆隆的军乐声昂扬地响起了。

1955年9月27日下午14时30分,中南海紫光阁内,将官军衔授衔典礼隆重举行。作为“十大大将”之首,共和国大将军衔的命令状由周总理第一个交到了粟裕手上。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元帅授衔的仪式要在稍后才举行,所以粟裕不仅是“共和国第一大将”,位列所有将官之首,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被授予军衔的军人!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粟裕大将虽辞掉了元帅军衔,没能获得对于军人来说至高无上的元帅头衔,虽与军人的最高荣誉失之交臂,却并没有让掉元帅的责任,把功名归于他人,职责留给目己,他被授予大将军衔,担当的却是元帅重任!

这反映了粟裕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在名利面前心静如水、淡定自若,折射了他与日月同辉的高尚人格,在他的身上,我们看见的,是“功名为下,公心为上”的军人气节和军人本色。

0 阅读:24

正观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