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41军接到上级指示,在此次作战过程中,41军主要负责在高平和谅山地区作战。
战斗计划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在三五天时间内歼灭敌人2-3个师,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歼灭敌人4-5个师,整个作战过程预计十天左右。
在军长张序登的具体计划中,41军在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歼灭敌人346师的4个团再加2个地方团。虽然从编制上看不足2-3个师,但这个任务并不简单,41军需要在3-5天时间内吃掉足足15000名越军部队。听完军长的任务计划后,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
一、事先计划,为事后铺垫
1978年12月,广州军区某会议室内气氛凝重,面对步步紧逼的越军,解放军准备出手了。这次会议讨论的是关于部队集结和行进方向的问题,在会议中,军长根据实际情况设想了本部队的作战方案,即从平孟、龙邦、岳圩方向出兵的三个方案。虽然该方案不是具体的作战方案,但是为后来具体作战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大方向制定好以后,具体的作战计划开始酝酿。1979年1月,广州军区再次召开作战会议。这场会议明确了41军的作战任务是从平孟、龙邦方向对高平地区突进。明确总任务后,各部具体任务开始划分,最终确定121师及123师主力在念井方向进攻,123师168团负责在龙邦方向牵制敌人。
在1979年2月战斗开始前,41军最后一次召开作战会议。在会议上,军长就作战计划进行了全面介绍。为了配合其它兄弟部队作战,留给41军的时间只有十天左右,在这段时间里他们需要拿下高平和谅山地区。
谅山地区位于越南北部,距离北边中越边境18公里,南边距离越南首都河内130公里,
谅山的总体地形是一块盆地,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条形,穷奇河由东向西流,将市区分为南北两块。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谅山省自古以来就是越南的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拿下谅山省是一个重要任务。
高平省位于越南东北部,境内以山岳丛林为主,该地平均海拔较高。受到地形影响其间交通多为山间小路,机动部队行进极为不易。
同时,在阵地上有很多天然的石洞,利于越军隐藏。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越军提供了易守难攻的优势。以至于后来在高平作战过程中,解放军动用了11个步兵师和13个炮兵团,投入总兵力超过了15万。
虽然总体上高平已经被解放军攻破,但越军始终负隅顽抗企图夺回高平,各种大大小小的战斗整整持续了28天,直到最后解放军撤退的时候,依然有越军不断骚扰解放军高平守军。
鉴于谅山省和高平省在作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41军对这个任务不敢有丝毫懈怠。在战斗开始之前,前线侦察兵已对越军分布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越军346师在朔江、河安、茶灵、重庆、班庄、高平安排了部队进行防御。
兵力部署为朔江地区1个团,河安地区1个团,班庄1个团,师炮团在河安和高平的中间地带占领高地。茶灵地区1个团,重庆1个地方团,此外还有5个独立营和若干公安团分散在这片区域内。
越军346师的师部位于高平,前线指挥部在河内,为了保卫高平和谅山,越军除了在班庄留有1个团外,其它部队全部安排在前线进行防守作战。
得知敌人的警力部署后,解放军指挥部对越军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敌人的分布来看,正面防守面宽,但是兵力分散,机动部队少,这样就为解放军突破防线围歼越军提供了便利。
二、想法不一,出现反对之声
实际上,在前期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41军内部就存在不同的声音,虽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平孟、龙邦方向对高平地区突进。但是对于计划的具体实施,指战员们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以歼灭敌人的前沿阵地为主,进行纵深作战,先把朔江、莫隆、茶灵地区的3个团的敌人歼灭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也有人认为,要以茶灵地区作为进攻重点,集中火力突破该地,夺取公路控制权,这样有助于机械化部队直插高平,为下一步作战提供条件。
还有人提出实施大包围、大纵深的计划,把敌人主力围在包围圈内一举歼灭。对于这一观点,有人持不同意见,因为是异国作战,敌人还是全民皆兵,大纵深很容易被敌人切断,同时给养攻击也不到位。
之所以出现不同意见,究其根本是因为兵力不足,未形成优势。虽然当时解放军的兵力并不在少数,但越南方面全国征兵,人数在短时间内猛增。所以说,在几天时间内歼灭15000名敌人还是略有困难的。在听到军长的指示后,参会人员都哑口无言,他们心里清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就算完成不了也要拼尽全力。
在战斗即将打响前,41军军长再次召开作战会议,这时作战前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会议中,军长再次申明作战计划,作战的第一阶段目标必须要在3-5天的时间内完成,歼灭越军15000人的部队。
听到军长的命令后,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大家心里清楚这15000人的战果是什么概念,而完不成的后果又会是什么,所以没有一个人敢打包票。
见到大家心里都紧张起来,军长对于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了特别强调。因为41军兵力不足,要吃下谅山和高平两个省还是略显困难的,所以在战斗过程中要和42军的124师相互配合,围歼高平的敌人。
虽然从总体上来看41军指挥部是比较乐观的,但他们也有一些担心的地方。在包围敌人的时候,121师和7团一定要按时穿插至扣屯地区,把口袋扎紧不让一个敌人跑出去,这就需要各部队在作战过程中密切配合,实时汇报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除了一些大的作战方案外,41军指挥部还对战斗开始之后的一些作战细节进行了安排。在整个攻克谅山、高平的战斗中,41军各部队需要同时进行三个方面的穿插。
一是步兵和装甲部队穿插,121师363团2营和123师367团2营需要搭乘护送3个坦克营在7小时内分别到达董赛和扣屯地区,把“口袋扎牢”。
二是侦察部队的穿插,前沿阵地的情况仅靠作战部队进行汇报是不太可行的,这个过程会耽误很多作战时机,为此就需要侦察部队将前线越军和我军部队的作战情况及时进行汇报,以确保前沿指挥部能够及时进行战略调整。
在作战中,由军、师抽调人员组成4个临时的侦察大队,每大队下辖3个连,12个连队需要在12小时内穿插至指定位置等待任务。之所以这样安排也是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越军的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三是轻装步兵团的穿插,121师的3个步兵团和123师367团剩余部队在12小时内穿插至班庄、董赛、扣屯,与先头部队进行汇合后再进行具体作战任务分配。虽然这样的穿插计划安排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实际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三、顺势而变,及时调整
三个方面的穿插每条路线都在80-100公里之间,穿插难度大,时间短任务重。这种远距离的穿插作战在道路崎岖的越南非常不占优势,而且因为对地形不熟悉,穿插过程中越军特工和民兵时常进行偷袭,导致我军在战斗前夕就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因为不断有袭扰,部队的行军速度也被拖延,最终穿插任务并没有按计划完成。121师363团在战斗中用了32个小时才到达穿插位置,其余部队几乎都用了60个小时才到达,有的部队甚至还没穿插到位就和敌人交上火了。
这方面的决策失误是因为不了解当地情况和对形式预估过于乐观导致的。所幸,在战斗刚开始的时候军前指就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及时的对计划进行了调整,才使得剩余计划顺利展开。
2月13日,41军参战部队开拔,4万多人的部队,各种车辆、坦克、火炮等重武器按照指定路线进发。到达前线后,各作战部队针对自己的任务进行了安排。362团直奔念井打开口子,伺机进攻莫隆。
121师、加强坦克1营、水陆坦克1个连、工兵2个连向念井地区急进,配合362团掩护师主力在12小时内沿着莫隆、通农一线直插班庄、董赛地区。只要完成这个任务,3号公路就会被切断,从而阻止高平的越军向南溃逃,保障主力部队全歼高平越军。
同时,122师的加强炮兵第27团、坦克1营外加工兵2个连赶赴朔江进行独立作战,确保战斗当天全歼朔江守军。123师367团2营、1营2连、炮连、机枪连配合2个坦克营穿插至扣屯后,建立防御工事,阻断敌人退路。与此同时,368团1个营和师炮团在龙邦地区佯攻茶灵地区,吸引敌人火力,趁此时机,369团前进至念井地区担任预备队。
尽管在作战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但是在实际作战过程中战士们都非常勇猛,指战员的反应也非常迅速,及时根据前线部队传回的消息对作战计划进行调整,在保证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在实际作战过程中,战场上的变化远比预料之中的要复杂的多。解放军所面临的越军部队也比之前所预料的还要多、还要顽强。最终这场发生在谅山、高平地区的战斗一直贯穿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全过程。
虽然在战斗中因为一些方面的失误使得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好在后来及时进行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