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离世,留下一个10岁男孩,他亲戚不管他死活,我父母把他领进家门

叁三情感 2024-09-20 16:57:54

我叫尤绢花,在七十年代末的农村,还没迎来分田到户的好日子,大伙儿都得靠挣工分来换口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老家在那小山沟沟里。

那时全村差不多都穷得叮当响,谈上那会儿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衣裳也是补丁摞补丁。一年下来,全靠老天爷赏饭吃,地薄水少,一遇上天灾,饿肚子就成了家常便饭。

那时村里人信奉“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家家户户孩子多得最少5、6个,最少的一家3、4个孩子,那时孩子多了,家里就多份劳力。至于上学读书?简直就是奢望,孩子能拿起锄头就下地干活,填饱全家人肚子才是正道。

我作为家里的长女,从小就学会了烧火做饭,照看两个弟弟,在我六岁时就能撑起半边天。我父母跟村里大多数父母一样,就盼着多子多孙福气长。

隔壁赵叔家就算是异类了,他家就一根独苗,赵红军。他刚出生没多久,他的母亲就离开了这个世间,只能和赵叔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难。寒冬腊月里,红军常光着脚丫子干活,冻得鼻涕直流,看着都让人心疼。

我们村里的孩子,有口饱饭能穿暖衣就是天大的幸福。那时红军常来找我们玩,我母亲见他衣服破了,二话不说就给补上。母亲心地心善,见不得他受苦,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不忘叫上红军。

我父亲住院那会儿,赵叔二话不说,借钱给我们应急,虽然不多,但那份感情,却是不可多得的。后来父亲病好了,心里一直惦记着还这份情谊。可世事无常,后来赵叔自个儿也病倒了,最后还是没扛过去。红军从此成了孤儿,他的亲戚们躲都躲不及,生怕添麻烦。

那时候的农村,谁家都不宽裕,多张嘴吃饭可不是闹着玩的。就在村民们都犯难的时候,我母亲站了出来:“红军,跟大婶回家,有我们吃的,就绝不会饿着你!”父亲也跟着点头,红军愣了一会儿,眼泪一抹,就跟我们回家了。

后来红军哥正式成了我们家的一份子。当时我八岁,二弟六岁,小弟还是个小不点儿,三岁。十岁的红军哥一进门就像个小大人,主动接过了家里的家务活,让我能专心照看弟弟们,父母也能更安心地忙地里的活儿。

红军哥来我家时,正好已经分田了,那时他们真是拼了老命,恨不得把自己绑在田地里,就怕我们几个孩子饿着。到了春天,父母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便咬着牙,送我和红军哥去上学。每天,我们俩手牵手走几里地到学校,一起学习,一起进步,那段路现在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回忆。

红军哥这人,勤快得让人心疼,放学一回家,手里活就没停过,母亲拦都拦不住。他就像是我们家的另一个儿子,甚至比我们还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

红军哥学习那是真好,不用人催,自己就知道用功。我呢,一看到书就犯困,最后只勉强念了六年小学就辍学了。我不念了,红军哥也跟着不念了,说是要和我一起下地干活养家,可父母哪能同意啊,他们心里清楚,红军哥是块读书的料,得让他继续念下去,走出大山去。

村里人对我父母是又佩服又摇头,有的夸他们心地善良,有的则说他们傻,供着别人的孩子读书,自己闺女却不让念。可父母心里有数,他们相信红军哥最后一定能走出大山。

红军哥也没让我父母失望,他发誓一定要争气,不让他们的心血白费。他拼了命地学习,连干活的间隙都不放过。后来母亲病了,红军哥甚至想退学照顾母亲,但被母亲严词拒绝了,她说红军哥的前途不能耽误。

红军哥后来考上了中师,其实他能上更好的学校,但那时候中师不花家里钱,他就选了这条路,想让我父母轻松点。村里人都说,红军哥是我们村飞出去的金凤凰,而我父母,就是那帮他展翅高飞的风。

老话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红军哥这人,心里明白,谁对他好,他记得一清二楚。工作以后,他自个儿省吃俭用,把钱一股脑儿往我家里寄,说是给我俩弟弟读书用,还时不时抽空回来,给我弟弟们当家教。

穷人家的孩子,读书就是翻身的金钥匙。我的俩个弟弟在红军哥的激励和辅导下,成绩噌噌往上涨,最后也都靠知识改变了命运,走出了大山。我父母前半辈子吃苦受累,后半辈子总算是苦尽甘来,能享享清福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心有好报,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

2 阅读:423

叁三情感

简介:感悟人生哲理,品味人间烟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