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严冬,我和父亲走街串巷,用玉米换大米,后来父亲用3斤大米,换来一份恩情

叁三情感 2024-09-20 16:58:55

我叫郑辛疾,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偏远山村,在1988年的一个严冬,我当时十一岁,在读小学四年级,父亲提议带我去体验一次生活的艰辛——用家里的玉米去村里换大米,让我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一听能坐驴车去,兴奋得立马点头答应了。

那天清晨,天空灰蒙蒙的,冷风嗖嗖地往脖子里钻。我们吃了热腾腾的馒头后,就驾着那头慢悠悠的驴车,去了别村。父亲说:“东边邻村的生意昨天还行,今天我们就往那边看看。”当时快春节了,大伙儿都盼着换点大米过年,所以刚到那村子,父亲一吆喝,很快就有人围了过来。

父亲的嗓子就像铜锣一样响亮:“苞米棒子(玉米)换大米啦——苞米(玉米)换大米嘞——”没叫喊几声,村民们就提着大米袋子凑了过来。可这天儿太冷,街上人稀稀拉拉的,换了几家后,我们就继续往下一个村子赶。

到了第二个村子,有棵桂花树特别显眼,父亲把驴拴在了那树下,我俩在寒风里冻得直跺脚,但父亲还是坚持吆喝。等了半天,才等来一位大婶,换了点大米。我冻得直打颤,催着父亲赶紧回家。父亲看到我冷的流鼻子了,心疼地说:“这天气,估摸着也没什么生意了,我们回去吧。”

正准备动身,一个小女孩从院子里冲了出来,看样子也就六、七岁,穿着单薄的衣裳,冻得小脸蛋红扑扑的,鼻涕都快挂到嘴边了。

她怯生生地走到我们面前,小声说:“叔叔,我想吃大米。”父亲蹲下身子,笑眯眯地问:“小孩,你家大人呢?想吃大米要拿苞米来换哦。”小女孩却不说话,也不往家里跑,就这么直愣愣得站在我们面前。

这时,一个老大爷走过来,告诉我们这个小女孩家里的情况,说是家里穷得叮当响,父亲没了,母亲也跟着人跑了,跟着她爷爷奶奶过活。这几天她爷爷还病了,家里连给她爷爷买药的钱都没有。

听完老大爷的话,父亲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麻利地从车上找了个空袋子,舀了三斤大米递给小女孩,说:“孩子,拿回家吃吧,叔叔送给你的。”我当时心里惊讶不已,心想这下回家应该怎么跟母亲解释呢。

小女孩接过米,眼睛一亮,大声喊着谢谢叔叔,随后背着袋子就跑了。从那以后,每次路过她家,父亲都会悄悄留点什么。甚至有时候父亲还会拿出一点钱给那小女孩。后来父亲得知了那小女孩的名字,姜小花。

岁月流逝,后来我父母在镇上开了家小店,卖农药、化肥、种子,生意越做越大。虽然繁忙,但他们心里总惦记着那个小女孩,想知道她过得好不好。

我和弟弟也长大了,后来我顺利考入农业大学,毕业后在乡里找了份工作;弟弟则成了受人尊敬的老师。我们家因为父母的勤劳,日子越过越红火,还盖起了村里第一栋小洋楼。

村里人都夸我父母,说他们虽然书读得不多,但人善实诚、手脚又勤快,两个儿子更是有出息,家庭和睦,生意也是红红火火。每当这时,父亲就笑得特别幸福。

世间匆匆流逝,在几年后的一个夏天,父母开的店里突然来了一位姑娘,悄无声息地站在了我们家店铺的门槛上,那双眼睛仿佛能说话,满满的都是亲切和感激。父母看见后,愣了下神,随即那姑娘就笑开了,说:“叔,婶,还记得我吗?东田村的姜小花,小时候我家里困难,是您二老帮衬着呢。”

父亲一拍脑门,乐呵呵地说:“哎呀,是小花呀,都长成大姑娘了,叔差点没认出来!”母亲赶紧拉她进店,边聊边回忆起了那些年的往事。

小花感激涕零,说起我父亲隔段时间就给她家送米送面的,她爷爷、奶奶常常念叨这份恩情。后来,她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师范大学,成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第一份工资就想着来报答我们。

我父母听了后,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父亲还特地跑到乡里把我拽回来,说是要全家庆祝,那一桌菜丰盛得,比过年还热闹。

吃完饭,小花急着回去给奶奶做饭,父亲又忙着打包了几样她奶奶爱吃的菜让她带走。小花这时却站在店门口,手里提着那几样精心打包好的菜肴,眼眶微微泛红,对父亲说:“叔,真的谢谢您和婶这些年对我的帮助,没有您们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以后,您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父亲笑着摆摆手,眼中满是慈爱:“小花啊,看你现在这么出息,我们打心底里高兴。报恩不报恩的,我们不说这个,你奶奶年纪大了,多回去陪陪她,那就是最好的孝顺了。”

母亲在一旁也连声附和:“对对对,小花,你工作再忙,也别忘了照顾好自己。有空常来我们家里坐坐。”小花点了点头,眼眶中的泪光终于忍不住滑落,她紧紧抱住母亲,哽咽道:“婶,我会的,一定会常来看您们的。”

那一刻,家里洋溢着浓浓的温情与感动。小花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踏上了回家的路,心中充满了力量与决心。而我们家,也因为小花的这份心意,更加坚信了善良与帮助他人的美好。

0 阅读:0

叁三情感

简介:感悟人生哲理,品味人间烟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