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情畅神是指保持情绪情感的怡悦和愉快,以使气机调畅,心身健康的养生方法。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个体的愿望和需求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情绪是指在个人的感情过程中,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具有暂时性、情境性、激动性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情感则是具有稳定性、社会性、深刻意蕴的感情体验。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正性的情感或情绪;而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或愿望时,便会产生消极的、否定的、负性的情绪情感。“七情”是情绪和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
保持情绪情感的怡悦和愉快对健康非常重要,因此,通过怡情畅情调摄精神的方法倍受历代医家的重视。《管子·内业》云:“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保持怡悦的情感、乐观的情绪,是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清·刘默《证治百问》曰:“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情,时时有生长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关于如何调整心理,克服负性的不良情绪,荀子有着深刻而精辟的见解:“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偏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怒散,则节之以师友。”指出性格刚硬好强宜用阴柔平和的情绪去调和,个性深沉寡言宜用平易近人、和善坦诚去取代,勇猛刚毅暴戾宜诱导、扶助其不越正轨,思维敏捷、行为不慎宜规范行为加以制约,心胸狭隘、多疑者宜以豁达开阔的情绪去取代,自卑、意志消沉而贪得无厌者宜建立高尚的道德志向,绝望、驽钝、懒散的个性需要良师益友的开导。情绪调节、控制的关键在于以积极的、主动的、肯定的、正性的情绪取代和克服消极的、被动的、否定的、负性的情绪。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令人失意、悲伤、愤怒、绝望、痛楚等事件,这就需要人们锤炼意志、加强修养、自我控制、节制情感,并且善于自我排遣、放松自我、稳定情绪,从而在面临各种不良刺激、事件或情境之时,不大喜、大悲、大怒、绝望、自弃、颓废,做到应对自若、心安不惧、神静不恼,始终保持积极、主动、肯定的正性情绪,有利于心身健康。
《孙真人卫生篇》云:“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大怒为三戒之首,说明节制情绪尤以制怒最为重要。控制、消除或减少愤怒情绪的方法,清·曹庭栋《老老恒言》有云:“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熟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怒也是一种情绪发泄方式,不可或缺也不可太过,其他如忧、思、悲、恐、惊也应自我排解、消除、控制、适可便止。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云:”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捐捐怀愤恨。”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要能自讼、自克、自悟、自解,以减少或避免极端情绪对机体的影响。
良好的情绪调节可以促进心身健康,不良的情绪调节或情绪失常,会破坏心身健康。美国学者贝克(Beck,1966)和塞里格曼(Seligman,1991)都认为,某些认知策略的改变可以预防和减轻抑郁、悲观、绝望等情绪。格罗斯(Gross,1998)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焦虑、恐惧、优郁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降低情感体验,避免极端的不良情绪大喜、大悲、大怒等出现,因而对心身健康有益。相反,长期的压抑、悲伤、哭泣等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患,没有情绪的表达或宣泄会加速癌症的恶化,愤怒情绪的压抑或得不到释放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理解情绪调节与健康的关系尤为重要。
怡情畅神就是要学会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够驾驭自我,调节好情绪积极地应对现实境遇,做到无恚、无嗔、无怒、无悔、无忧、无悲,使情绪怡悦,心神舒畅,以保证心身健康。
(内容摘自章文春郭海英主编的中医养生康复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