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和完善起来的古老而新兴的学科。中医养生康复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都深深印记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灵活生动的辨证观念、注重正气的预防观念等。从学科分化而言,中医养生康复学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
一、突出整体观及辨证观
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大框架下,中医理论的特点充分地体现于养生康复学之中,并决定着养生康复具体方法的运用和实施。中医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基于此,中医养生康复学同样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体自身皆视为一个整体。若想健康长寿,就必须顺应自然、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也必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统一性。
辨证观是中医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是指导疾病诊治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医养生康复也以此为指导,强调辨体施养、辨证施治。在将各种养生和康复手段运用于实 践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时令来选择适宜的方法,主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养生康复原则,充分体现了养生康复实践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二、重视机体的平衡和谐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人的生命活动及脏腑器官等,也都有其恒定的承受能力与度数,在此范围内为常态。所以,调平衡、促和谐,也同样为中医养生康复的宗旨。要使机体从功能到物质的各项指标无太过、无不及,具体方法体现在情志活动、饮食五味、体力房事等方面的适度。倘若失度,使机体固有的功能超常度使用,皆会破坏其生理稳态,影响其生存状况。故《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过用。”
三、强调未病先防、既病康复
中医养生康复的重要意义即是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尽管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原因诸多,但疾病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防止疾病的发生、演变以及复发,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是中医养生康复的核心内容。要长寿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将预防疾病与健康长寿统一起来。中医创立了养生学说中“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在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古往今来的医学家、养生家创制了种种措施与手段,构建出中医防病、治病,促进身心康复的实践体系。其目的固然是着眼于增强体质,但以中医发病学“正邪相搏”的观点来看,它们既有防病和康复作用,也是延缓衰老进程的重要举措。中医养生康复学,创造性地将预防疾病与延缓衰老二者相统一,使之具有双重作用。
四、方法手段丰富多彩
数千年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养生康复学提出了“顺应自然”,“形神共养”,“养护正气”,“避免邪气”,“综合调养”,“随因施之”等原则。中医养生康复所采取的手段与方法更是丰富多彩,诸如精神调摄法、起居调摄法、饮食调摄法、药物调摄法、运动调摄法、针灸调摄法、推拿按摩调摄法、房事调摄法、娱乐调摄法、沐浴调摄法、色彩调摄法、香薰调摄法等,将养生康复深人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其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由于人们企求健康长寿绝非一朝一夕、一法一式所能奏效,所以,必须在上述众法中各取所需,实施综合调摄,并且持之以恒,方能内养外调、扶正祛邪、补偏救弊、导气归经,以取得养生保健的最佳效果。
五、适应面广泛
中医养生康复的目的不是治病而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恢复机体功能,其适应的对象是所有未病之人、患病之人或病愈之人。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像中医养生康复具有如此广泛的适应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长寿期盼值的攀升,养生保健正在成为大众自觉与自发的行为。当今,健身活动的群众性、普及性与推广性,使古老的中医养生康复思想与方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中医养生康复学对人类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内容摘自章文春 郭海英主编的中医养生康复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