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清代“亚皇族”的家族,族中男子可系紫带,女子不参加选秀

野路说历史 2023-11-04 14:44:42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统治者们为了彰显皇室的尊贵地位,在服饰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最为具有身份特权象征的当属“带色制度”,即通过腰带的颜色来区分身份。按照制度规定,宗室系使用黄带,觉罗系则使用红带。所以,“黄带子”、“红带子”成为了与皇族身份紧密相连的象征词语。

在整个带色制度中,黄、红、紫三种颜色的腰带是被严格限定只能由皇族成员佩戴。无论是异姓贵族的爵位多高,职务多显赫,都不能使用这三种腰带。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史稿》中记载了一个例外情况,达海觉尔察氏家族有幸可以佩戴紫色腰带。

那么,历史名气似乎并不大的达海究竟是何许人呢?

◑ 纯正满洲大学者

达海,是出生在觉尔察的地方,以此为姓,被称为觉尔察氏。据《满文老档》的记载,达海在九岁时已经通晓满汉文义,并且在弱冠时被太祖召见。

在天命时期,达海是努尔哈赤身边的首席秘书,所有与大明、蒙古、朝鲜交涉的公文都是由达海起草的。由此可见,达海在语言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他在少年时期就精通满、汉、蒙、朝鲜等几种语言。达海对汉文化有深入的研究,熟读中原王朝的历史文献,尽管满洲在军事力量方面很强大,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半封建半奴隶的统治阶段。

为了学习中原先进的汉文化,太祖和太宗两朝先后翻译了许多汉学经典以及明代的典章制度,而达海作为满洲少有的学者,承担起了这个重任。在他的带领下,满文版的《明会典》、《三略》、《素书》等典籍开始问世。皇太极登基后,建立了文馆(内阁的前身),将满洲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其中达海、刚林等人负责翻译汉文著作,库尔缠、吴巴升、查素喀等人负责国家政务的记录和注解。

在天聪时期,后金与大明在军事层面展开竞争,作为文臣,达海无法直接参与战事,这也是他没有获得高级爵位的主要原因。尽管达海不能亲身参与战场的冲锋陷阵,但凭借他超群的汉语水平,他在招降明军方面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就拿天聪四年为例,当皇太极率军再次征讨明朝,抵达沙河驿时,达海以汉语表达了对明军的谕降。之后,他在夜间攻克永平城时,手持黄旗登上城墙,用汉语招降城中的军民。在听到达海真诚的劝降之后,城中的军民纷纷跪地高呼万岁。

天聪五年,作为文馆的领袖,达海被授予“巴克什”这一称号,“巴克什”在满语中的汉语意思是榜样、师傅、学者。与武将的“巴图鲁”称号类似。在清朝的整个历史中,获得“巴克什”称号的人并不多,总数不超过二十人。对于崇尚武力的满洲人来说,被授予“巴克什”称号的含金量远高于“巴图鲁”。

达海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完善满文。在天命朝,努尔哈赤命令额尔德尼等人创立满文作为女真各部的官定文字。然而,额尔德尼等人所创造的满文在后来的运用中出现了如字母数量不足、清浊辅音未分、上下字无差别、字形不统一、语法不规范、结构不严谨等问题。

天聪六年,皇太极命达海改进满文。经过数年的努力,达海克服了老满文存在的众多问题和弊端。这就是文献中所说的“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为了表彰达海的功绩,皇太极打破了非军功不授世职的传统,授予达海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在达海改进满文后不久,他于同年去世。他的长子雅秦降级承袭了骑都尉世职,成为清代异姓第一个以非军功而获得世职的家族。

◑满洲老人眼里,达海是堪比圣人孔子

达海凭借其出色的成就,在满洲贵族中一跃成为风云人物。他不仅翻译了《资治通鉴》、《六韬》、《孟子》、《三国志》,还对新满文进行了改进。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他在满洲贵族中名声大噪。

清朝入关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清朝统治者虽然标榜满汉一家,但实际上却奉行着以满文为主导的国策。为了提升和弘扬满族文化,历代统治者都将满语视为首要语言,试图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并列。甚至还有可能取而代之,让满族文化取代汉族文化。

正是在这种政治和文化氛围中,顺治、康熙和乾隆等清朝帝王都极为推崇达海这位满文的二次缔造者,并给予他的家族特殊的恩宠。

顺治朝时,达海家族被赋予“紫带”和“不选秀女”的特权,按《清史稿》的描述为:

“达海增定国书,满洲群推为圣人。其子孙:男子系紫带,亚于宗姓;女子不选秀女。”

不难发现,在满洲人眼中,达海的地位就如同汉族人心目中的孔子一样崇高,被提升至了“圣人”的地位。而被赐予紫带的身份,明显高于其他的异姓贵族,可以说是“亚皇族”的成员,与觉罗家族处在同等的地位。

实际上,“不选秀女”只是紫带的一个附属属性。因为按照清朝选秀女制度的规定,皇族包括宗室和觉罗家族的女子并不需要参加选秀,这是基于“同宗不婚”的伦理原则所做出的严格安排。

当然,达海家族并不是唯一一个不参与选秀的异姓贵族。早在康熙时期,就有明确规定,皇太后、皇后的姊妹,亲兄弟、亲姊妹的女儿,以及妃嫔的姊妹,都不需要参与选秀程序。

0 阅读:8

野路说历史

简介:分享历史 带你了解历史上精彩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