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岁科学家迎娶小36岁娇妻,女方父母坚决反对,结局如何?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4-10-07 11:36:36

1950年,时年仅29岁的杨南生远渡重洋回到祖国,彼时他以题为《各向同性金属的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博士论文赢得一众老外刮目相看,本可以在自己就读的曼彻斯特大学获得高薪的研究工作机会,但他毅然谢绝了。

从1950年开始,杨南生带着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书,先后在上海、四川泸州、内蒙古等地,率领年轻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科研队伍参与中国火箭的自主研发。

在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1950-1960年代,杨南生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研制成功了包括中国第一代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两级发动机在内的等十余种用于武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在大众已普遍了解到,运载火箭除了运载卫星,也可以改装成洲际战略导弹,火箭的发动机性能决定了战略导弹的射程,所以杨南生的专业知识在中国核力量建设领域十分关键。

随着“两弹一星”陆续问世,杨南生团队又相继研发了“长征1号”运载火箭末级发动机、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等多种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

风华正茂时的杨南生

除了主导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工作,杨南生还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1978年他接受西北工业大学的邀请,开设塑性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等课程,培养了近20名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

包括钱学森等众多“两弹元勋”们,对杨南生的评价都很高,当时担任近程导弹飞行试验委员会副主任的钱学森这样说:“在几位副院长(指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中,杨南生是最有水平的人。”

虽然在自己的科研领域早已功成名就,但杨南生的感情生活却是不幸的,他的原配妻子莘耘尊是在英国留学时认识的同学,是一位建筑学专家,但后来因为患癌症很早就过世了。

几十年时间里,杨南生一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埋头苦干,也很少有时间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这一拖就拖到了1984年。

当时,27岁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接到了采访科学家杨南生的任务,因为高度保密的缘故,社会上几乎不知道杨南生的工作,张严平一开始有些紧张。

多年后沧桑的杨南生

然而在杨南生的家中,张严平却被这位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老科学家深深吸引。两人从工作聊到兴趣爱好,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相谈甚欢,仿佛找到了知音。

张严平是1982年山东大学毕业的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才华横溢,如果是普通人可能根本就聊不到一块去,这次采访一举改变了“科学家”在张严平心中的刻板印象,让她感到十分难得。

采访结束后,张严平和杨南生保持了频繁的书信往来,继续深入交流。在书信中,他们坦诚地表达了对彼此的欣赏和倾慕,感情逐渐升温。

张严平的父母得知女儿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36岁的科学家之后,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他们倒不是介意杨南生的身份,而是觉得杨南生此时已65岁,时日无多,假若结婚之后不久就撒手人寰,可让女儿怎么办?

到那时,张严平可能才40多岁,这个年纪再找人家是不现实了,而且大概率也没有孩子,下半辈子可如何是好呀!

工作中的张严平

而且,假如将来张严平和杨南生结婚,这个女婿的年纪可比岳父母还大,这样的感觉实在是太违和了。

可是在了解了杨南生为国家默默耕耘30多年的经历和女儿的坚持下,张父张母虽然并不支持,但某种程度上也没有反对,在一种类似默认的不管不问中二人最终结婚了。

1986年,张严平和杨南生结为夫妻,举办了一个简朴而温馨的婚礼。婚后,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杨南生继续投身于科学研究,而张严平则默默支持他的工作,照顾他的生活。

从北京回工作单位2天后,杨南生辗转反侧,提笔给爱妻写了第一封信,他的笔触有些幼稚得可爱,仿佛不像是60多岁的老年人,而像20出头初入情场的年轻人:

亲爱的小平平:算来已经分别近70小时了。两天来,我白天做不下任何事情,晚上又辗转反侧不得入梦了......”

感觉大男孩回来了

失去爱妻多年的杨南生原本打算在陕西秦岭的大山中度过余生,但现在命运又为他带来了一位年轻的新娘,使他成为了一个需要照顾妻子的丈夫,因此他决定申请调回北京工作。

但是由于杨南生参与的都是当年保密程度最高的一些科研工作,对他的申请组织上虽然觉得都在情理之中,却也比较为难,因为他的脱密和工作交接都需一段时间,所以只好让杨老先等一段时间。

那个年代车马和信件都慢,已经年届花甲的杨南生心中沉睡的的浪漫突然被唤醒,为了排解寂寞,他只好把自己的生活思念写成诗,寄给张严平。

幸而,那个年代的爱情也是简单而真挚的,没有那么多名与利的诱惑,也没有那么多追逐浮华的庸俗之人。

在往来信件中,二人谈论三毛、琼瑶的小说,谈论萧伯纳、谈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在我们心目中几乎成为传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竟然在他们的身上重现。

择一人终老

只能说,80年代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为了祖国贡献终身的知识分子们,心中只剩下了高雅和纯洁,脱离了庸俗和低级趣味。

如果不是那样,杨南生首先就不会放弃国外的高薪和优厚条件回国工作,也难以忍受这么多年的空虚寂寞,只要他稍微松口,其实社会上愿意花钱请他给自己贴金的高校多的是,单位里愿意交往的女同志也有的是。

而说实在话,张严平也不能算什么“美女”,她的鼻子不够小,眼睛也不够大,但正如著名科学家王德民院士所说的:“不正经的人才谈论长相”,在杨南生的眼中,皮相再美终究只是过眼云烟,高尚的灵魂才是真正美丽的。

在经历了2年多两地分居的生活之后,杨南生终于在1988年回到北京,和张严平团聚。

张艳平的父亲是个军人,他一开始确实难以接受女儿的婚事,但随着杨南生回京后和“二老”的接触渐渐多起来,岳父岳母和这个“大女婿”的关系也出现了转机。

家中的张严平

每年山东枣子一上市,张妈妈就挑最大最好的寄到北京,叮嘱张严平煮红枣粥给杨南生喝;张严平每次回山东,父母都要又包又煮地让她带一大盒饺子给杨南生,说他爱吃。

张严平每次去探望父母,父母都会说“南生还好吧?”“好好照顾南生,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啊!”

那时,虽然杨南生已经是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特殊贡献专家在,在社会上拥有比较高的地位,但张严平自己绝不是个生活在丈夫光环里的小女人。

她在自己的专业工作中积极上进,长期从事政治、社会等领域的新闻报道,写出的人物报道感人肺腑,曾经采访和编写过多位著名人物的专访,并受到过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后来,张严平还获得过“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十佳记者、“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靠的是自己努力

这一切都不是因为丈夫的缘故,而是她自己实打实地奋斗出来的,要知道,如果是水平一般的人,新华社也不会让她去专门参加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会议。

二人的生活总是在忙碌中又有浪漫,在岁月静好中又有些小波澜,由于长期在深山里工作损害了杨南生的健康,他的身体并不好,但或许是得到爱情滋润的原因,杨南生一直活到了2013年92岁才去世,甚至比张严平的父亲还要长寿。

相识29年,相伴27年,这段感情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为了纪念自己的丈夫,张严平决心用自己专长把杨南生的故事写下来,不至于湮没。

穷几年的心血,张严平写成了《君生我未生》一书,全面记录了杨南生从生到死的整个人生,以及他们相识后共同度过的27年里的各种事情。这本书不仅是对杨南生伟大功绩的填补和传承,也是对两人深厚感情的见证和纪念。

此书出版后受到了杨南生好友旧识和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许多读者被这对夫妻间不同寻常的爱情所感动,也从中看到了个人奋斗和家国情怀的结合。

流传后世

这是一段跨越年龄与世俗的爱情传奇,同时也是对航天科学家杨南生卓越贡献的深刻铭记。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勇敢追求真爱,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航天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卓越成就。

它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没被功名利禄、车子房子票子污染过的真实爱情,还有真正灵魂高尚的人。

0 阅读:172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