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妻子向蒋介石贷款,1000元分期两年,儿子因学费不够自尽

鉴史论 2025-02-08 11:53:08

“杜聿明!”

“到!”

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一个男人应声起立,他就是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

杜聿明

从威名赫赫的司令员一朝沦为失去自由的阶下囚,相信很多人都无法承受这种落差,刚进入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时候,杜聿明曾经绝望到两次自杀,所幸都被人救了回来,此后,他积极接受改造,只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和妻儿团聚。

杜聿明绝对没有想到,远在台湾的妻子和几个孩子,此时却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曾经为国民党做出过巨大贡献,蒋介石却丝毫没有善待他的家人。

妻子曹秀清只能靠打零工养活全家人,长子杜致仁是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却因为交不起3000美元学费面临辍学危机,曹秀清万般无奈求到蒋介石的府门前,没想到对方丝毫不顾念旧情,只借给她1000美元,还要分两年还款,杜致仁绝望之下自尽身亡。

杜聿明夫妇和女儿

杜聿明曾经是蒋介石的臂膀,他的家人为什么受到如此冷漠的对待?杜聿明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时,他的妻儿又经历了哪些悲惨遭遇呢?

早在淮海战役前,杜聿明的身体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有时候双腿疼痛到根本无法走路,他多次向蒋介石提出退居二线养病,1947年更是希望和赴美求学的大女儿杜致礼一起到美国去治病,但是申请都被蒋介石否决了,不但如此,老蒋还没收了他的护照,生怕他会偷跑到美国去再也不回来了。

蒋介石

1948年淮海战役中,白崇禧临阵脱逃,国民党军队群龙无首,蒋介石一封急电把远在东北的杜聿明调到徐州救场。其实在此之前,杜聿明就一直密切关注着淮海战局,他深知国民党扭转败局的希望非常渺茫,自己这时候接过指挥棒等于是自投罗网,但军令如山,他不得不服从命令。

出发前,他给妻子曹秀清发了一封电报,大致意思是:“我此行万分凶险,如果回不来,辛苦你照顾好家里人。”果然不出所料,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杜聿明几乎全军覆没,本人也被俘虏。

淮海战役时,曹秀清和家人都居住在上海,那时候他们一家人还备受国民党政府的关怀,杜聿明的母亲过寿时,很多国民党高层都亲自赶来贺寿,就连蒋经国都专门送来礼金,可见重视程度。但是曹秀清对这些都不甚在意,她最担心的就是在前线奋战的丈夫,自从杜聿明离开后,她好像有预感似的心里经常莫名地慌乱。

曹秀清

没过多久就听闻杜聿明战败被俘,究竟是死是活一无所知,曹秀清顾不得收拾行装,立即从上海赶到南京,多次哭着跑到总统府门前打听消息,她还把南京政府原来送给他们家的钱都带来了,哭着说她愿意退回所有的钱,只求政府能把丈夫还给她,可惜最后她被人打发了回来,没有获得任何有用的消息。

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后,蒋介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家人全都接到了台湾,老蒋对待下属一向苛刻,莫非这次突然善心大发,要替老部下照顾家人?当然不是!他是担心杜聿明会变节,要把他的家人抓来当“人质”。走之前,蒋介石还派了专人来给曹秀清传话:“到了台湾以后,政府会照顾好你们全家,不必有任何顾虑。”

杜聿明

接到去台湾的通知时,曹秀清还天真地以为丈夫为国民党鞠躬尽瘁,蒋介石即便是想要“作秀”,也不会亏待他们一家人,没想到是她高估了老蒋。

到达台湾后,国民党政府当初承诺给她的事情一个字都没有兑现,曹秀清带着年迈的婆婆和五个孩子,连个住处都没有,只能靠租房度日。

一家人要吃饭,老人要看病,孩子要上学,曾经人人艳羡的司令太太不得不放下身段,做一些非常辛苦的工作,只为换取微薄的收入。

曹秀清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性格坚韧、有见识,遇到事情能够沉着应对,这与她少年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她曾经就读于榆林女子师范学校,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因为丈夫是国民党将领,她才脱离了共产党。

杜聿明和曹秀清

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在曹秀清的打理下,一家人过得也算顺遂,直到1965年,这个家庭突然遭受了杜聿明被捕后的又一次重大打击——杜聿明的长子杜致仁因为交不起学费自尽身亡。

杜致仁自小聪明伶俐,备受老师和家人的喜爱,很多人都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他也不负众望,凭借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在校期间节衣缩食、勤工俭学,尽力减轻家庭的压力,但是大学学费过于高昂,即便是申请了台湾银行的贷款还是支付不起。

杜致仁大三这年,台湾银行突然中断了他的贷款,家里又实在给他凑不出一分钱的学费,这个年轻人陷入到深深的绝望之中,眼看着毕业在即,凭借他的能力和学历,只要毕业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家里的经济压力也会小很多。

杜致仁不甘心,恳求同在美国留学的姐姐杜致礼帮助筹集学费,姐姐也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只能在言语上多加宽慰。他又写信给母亲,在信里央求妈妈:“求求您帮帮我,我若此时辍学,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曹秀清收到信以后,心中又悲又痛,她挨个儿敲响了杜聿明旧日同僚的家门,希望能有人帮帮她的孩子,她愿意日后加倍回报,可是那些人要么闭门不见,要么婉言谢绝,根本没人愿意伸出援手。

她又求到蒋介石跟前,结果蒋介石只借给她1000美元,还不能一次性支付,一年只能领取500美元,这些钱远远不够给杜致仁交学费,但曹秀清还是立即把钱寄给了儿子,还在信里表示她会继续想办法,让儿子不要着急。

曹秀清工作更加卖力,一个人做好几份工,经常天不亮就外出做工,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归来。这天,她正在做工,突然收到一封电报:杜致仁自杀了。家庭变故、学业压力,像一块块巨大的石头彻底压垮了这个年轻人,他在住处吞服了大量安眠药,被人发现的时候早就没了呼吸。

这个晴天霹雳让曹秀清一夜之间仿佛苍老了十几岁,她想不明白丈夫为国民党立下无数功劳,怎么就换不来3000美元的学费?国民党高层生活奢靡,3000美元对他们来说并不算巨款,为什么就不能帮帮他们孤儿寡母?

半年后,厄运接踵而至,杜聿明的母亲也去世了,老人至死都在盼望着儿子归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蒋介石竟然破天荒地出现在葬礼上,还一改往日冷漠的态度。想到生死不明的丈夫,悲愤自尽的儿子,死不瞑目的婆婆,这些都和国民党政府脱不开干系,曹秀清实在无法和颜悦色地跟对方说话。

蒋介石却仿佛没有看到曹秀清难看的脸色,他握着曹秀清的手亲切地说:“你有个好女婿啊!杨先生是位了不起的人。”蒋介石口中的“杨先生”正是曹秀清的女婿、杜致礼的丈夫杨振宁,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曹秀清总算明白蒋介石的意图了,蒋介石无非是希望她这位丈母娘出面,争取让杨振宁来台湾。没过几天,她又收到了杜致礼的来信,信里的一句话让她脸色大变:你的“老朋友”和我们通信了!这位“老朋友”是谁?曹秀清心知肚明,她捏着信纸又哭又笑,恨不得立即飞到那个人的身边。

蒋介石担心杨振宁会被大陆争取过去,一再催促曹秀清尽快动身赴美,曹秀清说她想带着几个孩子一起去美国,一家人已经很多年没有团聚过了,蒋介石断然拒绝了这个请求,那几个孩子都是他的筹码,只要他们在台湾,就不怕曹秀清一去不回。

杨振宁和杜致礼

蒋介石还不放心,他要曹秀清找一个担保人,如果她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返回台湾,那么那位担保人就要有麻烦了。曹秀清找到了曾经担任国民党国防部次长的萧毅肃做担保,这才终于踏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一见到女儿,曹秀清就急切地打听丈夫的消息,在此之前,她从台湾政府那里得到的消息,要么说杜聿明已经被枪毙,要么说他在大陆监狱里遭到了非人虐待,可是从女儿的口中,她听到了截然相反的描述。

丈夫这些年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过得很好,除了自由受到了限制,所谓的“虐待”都是莫须有的,管理所的工作人员知道杜聿明身体不好,就到处寻找牛奶、鸡蛋等营养品给他吃;得知他身有顽疾,就专门派人到香港购买药品为他治病。

听完女儿的描述,曹秀清一方面欢喜于丈夫健在,另一方面又气得大骂蒋介石:“这个恶人,骗得我好苦!”没过多久她就收到了萧毅肃的信件,询问她什么时候和女儿女婿返台。

曹秀清已经彻底对国民党失去了信任,她回信说:“是蒋介石亲自批准我离开台湾的,我既然离开了,就不会再回去了!”萧毅肃只得作罢。

此后曹秀清又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再一次得知丈夫一切安好,她终于放下心来,接连遭遇了一系列变故,她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如今又有了盼头。

萧毅肃

1959年12月,杜聿明获得特赦通知书,终于走出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迫不及待地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大致内容是希望妻子能够到北京来生活,大陆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妻子应该来看看。

曹秀清拿着信喜极而泣,她想要立即到丈夫的身边去,但是各种阻碍让她始终无法成行,台湾方面不断派人到美国试图说服她返台,他们一边恐吓她只要回到大陆,共产党是不会放过他们一家人的,另一边威胁她只顾着和丈夫团聚,就不关心留在台湾的4个孩子的安危了吗?但是这些威逼恐吓,都没有打消曹秀清返回大陆的决心。

1963年7月,在中国外交部的努力和女婿杨振宁的安排下,曹秀清取道日内瓦,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大陆,在北京她终于见到了分离十几年的丈夫,杜聿明苍老了很多,但精神很好,当年他的双腿有病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如今步履稳健,曹秀清彻底相信了这些年丈夫确实被照顾得很好。

她握着丈夫的手,眼含热泪,满心的话竟然不知道如何开口,杜聿明微微笑道:“秀清,我想吃你烧的家乡菜。”她抹了抹眼泪,也笑着说:“好好好,你想吃什么,我都给你做。”

杜聿明夫妇

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杜聿明夫妇,关切地询问他们在北京生活得怎么样?杜聿明赶忙说:“谢谢总理关心,我们一切都好。”政府不但给这些释放的战犯安排了工作,还在生活上给了他们很多照顾。

杜聿明夫妇在北京生活得很好,唯一让他们放心不下的就是远在台湾的4个儿女,台湾政府不仅没有善待他们的孩子,还处处排挤他们,二儿子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身本事无处用;三儿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只能靠着当出租车司机艰难度日;两个女儿也是经常受人白眼,只能小心谨慎地生活。

1981年杜聿明去世,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不管子女身在何处,都应该赶回来给父亲奔丧,台湾政府却罔顾人伦,始终不肯给杜家四个子女放行,他们只能在台湾家中另设灵堂祭奠。三年后,曹秀清也追随丈夫而去,去世前也没有见到她的子女。

杜聿明和曹秀清这对夫妇一生坎坷,他们经历过炮火烽烟、夫妻离别、至亲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而这些苦难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国民党政府造成的,也难怪曹秀清宁愿在丈夫去世后孤身生活在北京,也不愿再回到台湾,她心里恨透了国民党和蒋介石。

0 阅读:2
鉴史论

鉴史论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鉴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