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经常犯困,可能是患上了一种疾病

嘉慧浏览趣事 2025-01-31 00:50:33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运行节奏越来越快,睡眠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大众性问题。

如今,很多人都渴望拥有快速入睡的能力,但我们必须清楚,睡眠和觉醒都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发生的过程,秒睡现象并不正常。

如果经常出现白天嗜睡,很可能是身体发出了疾病的信号。

01 日间过度思睡:不同年龄段的高发率及成因

从学生到职场精英,再到年长者,日间困倦、想睡的情况屡见不鲜。

我们来看看日间过度思睡的发生率究竟有多高。

青春早期,这一比例达到了19.8%。

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再由自己掌控,需要按时起床上学,晚上还要完成大量作业,睡眠时间被严重压缩。

进入青春后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睡眠时效会出现后移的情况,但上学时间却没有相应调整,这使得他们在上午,尤其是1 - 3节课时容易困倦、没精神,到中午或下午才会精神起来。

成年期,有33.3%的人存在睡眠问题。

一方面,工作日睡眠时间不足,成年人一般认为7个小时的睡眠足够,但实际很难保证;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人们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刷视频,进一步压缩了睡眠时间。

此外,夜间的光照也会缩短睡眠时间,推迟睡眠时效,导致睡眠质量变差。

老年人虽然退休后理论上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但实际上仍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存在日间过度思睡的情况。这是因为老年人患病的几率增加,生活压力也相对较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日间过度思睡不仅会对个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给社会经济带来诸多问题。

它可能导致驾驶时注意力不集中,引发交通事故;工作中频繁出错,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甚至一些大型的海难、空难,以及航天飞机事故,都可能与相关人员的日间过度思睡有关。

02 探寻原因:睡眠模式与疾病因素

当一个人经常感到日间困倦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其睡眠模式是否正常。

如果睡眠模式紊乱,比如睡眠时间不足,或者每天的入睡和起床时间不规律,纠正后日间嗜睡的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其次,要评估是否存在疾病因素。大家都有过感冒时犯困的经历,一些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郁、焦虑等,也会引发睡眠问题。治疗这些疾病所服用的药物,很多都具有镇静作用,会导致白天困倦。

我国约有70万发作性睡病患者

如果排除了以上因素,还有一种疾病需要重点关注,那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 嗜睡症,其中的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由于下丘脑功能异常引起的中枢性嗜睡疾病。

这种病的发生率很低,大约一万个人中只有1-3个,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患者数量也有几十万。

它通常在青少年时期起病,也就是在座各位学生的年龄段,大约10岁多一点开始。

由于下丘脑分泌素的细胞凋亡,导致下丘脑分泌素不足,这种疾病会伴随患者一生,无法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药物改善症状。

发作性睡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白天容易出现睡眠突袭,在清醒状态下突然陷入睡眠。

这种情况十分罕见,该疾病于1880年被法国医生发现,直到1998年,斯坦福大学和法国的研究者才揭示了其发病机制。

03 发病机制:下丘脑分泌素的关键作用

斯坦福大学和法国的研究者发现,下丘脑分泌素不足是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机制。

我们可以将睡眠和觉醒比作电灯的开关,正常情况下,电灯打开后会持续亮着,关闭后会持续熄灭。

同样,人类进入觉醒状态后会维持一段时间,通过一系列反馈和负反馈机制,积累到一定时间后会转入睡眠状态,睡眠足够后又会回到觉醒状态。

而下丘脑分泌素不足会使这种转换变得容易,导致在觉醒时突然进入睡眠,睡眠时又突然觉醒。这一发现让我们对大脑的认知以及对睡眠和觉醒的调控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正常情况下,我们进入睡眠后,60-90分钟后开始做梦,每个梦境持续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一晚上会有4-5次梦境,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

当下丘脑分泌素不足时,不仅觉醒和睡眠之间的转换变得频繁,还会使做梦期(快动眼时相)的特征转移到觉醒期和非做梦期。

快动眼时相有两个特征,一是丰富的梦境,二是肌肉张力很低,这是一种保护机制,防止我们在做梦时跟随梦境活动而受伤。

当下丘脑分泌素不足时,这些特征会转移,导致出现情绪相关的肌张力消失,严重时会肢体无力跌倒,还可能出现眼睛打不开、舌头下垂、脑袋歪向一侧等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 “猝倒”。

04 诊断评估:多维度的科学方法

发作性睡病患者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梦境现象。

由于做梦期的特征转移,患者在入睡和醒来的过程中,梦境会提前出现,因此他们能清晰地记住自己的梦境,还会出现入睡前的幻觉,这实际上是梦境的残留。

此外,还会出现睡眠麻痹,也就是俗称的 “鬼压床”。

“鬼压床” 有两个特点,一是身体不能动弹,这是快动眼时相肌张力下降的表现;二是可能会看到一些古怪的东西,这同样是梦境的残留。

鬼压床的科学解释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呢?

(一)要评估患者主观上是否容易犯困。

常用的是艾普沃斯嗜睡量表,该量表评估了8种情境下的入睡可能性,比如坐着听课、处于黑暗环境、长途乘车时容易入睡,而吃饭、交谈、运动时则不容易入睡。

根据实际情况,未来可能还需要增加玩手机、玩游戏、刷视频等情境下的评估。

艾普沃斯嗜睡量表

(二)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先进行一晚的睡眠监测,目的有两个:一是排除其他睡眠疾病,确定患者的睡眠状况,判断日间过度嗜睡是否由前一晚睡眠不佳引起;二是观察是否存在睡眠起始期的梦境,正常情况下进入睡眠60-90分钟后才开始做梦,而发作性睡病患者可能在入睡后的前几秒、几十秒或几分钟内就进入梦境,这种现象对诊断该病的准确性高达 96%。

睡眠监测

完成夜间监测后,紧接着进行白天的监测,以评估患者日间的困倦程度。

很多人自称白天很困,但实际到了监测环境却难以入睡,而发作性睡病患者则很容易入睡。

监测时会进行5次小睡,每次小睡时间根据患者表现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中间间隔两个小时。如果在这5次睡眠中,患者平均入睡时间仅为8分钟,且有两次进入做梦期,那么就可以认为存在病理性嗜睡,这种诊断方法的准确度约为86% - 87%。

如果夜间和白天的监测结果无法提供足够的诊断证据,但临床症状又高度怀疑发作性睡病,此时可以抽取脑脊液,检测下丘脑分泌素的含量。

如果含量确实降低,即便实验室检测未达到诊断标准,也可以确诊。

抽取脑脊液

此外,还可以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其变异会增加患发作性睡病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说,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遗传度非常低。

05 治疗与支持:应对疾病的有效手段

虽然发作性睡病会伴随患者一生,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维持生活功能,让学生能够正常学习,工作人员能够正常工作,维护社交和家庭功能。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维持日间觉醒,减少猝倒的发生,改善夜间睡眠,减少 “鬼压床” 和入睡前幻觉的出现。

药物治疗方面

有足够的药物可以预防日间过度嗜睡,增加患者的清醒程度,使其能够正常学习和工作;预防猝倒的发生;如果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差,还可以使用促眠药物。

非药物治疗同样重要

比如,让患者白天定时小睡,上午10点和下午3、4点各小睡一次,每次小睡能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不再感到困倦;维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定时睡觉、起床,减少咖啡、烟酒等对睡眠的干扰;保证白天有足够的光照,保持规律的饮食、学习和工作生活。

社会心理支持也不可或缺

由于发作性睡病认知度低,很多人甚至医生都不了解,患者常常被误解为懒惰、偷懒,受到指责。因此,家人、老师、同事和朋友的理解与帮助至关重要。

患者自身了解疾病后,也能减少内心的冲突。

世界关爱发作性睡病日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对罕见病患者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感谢发作性睡病这一疾病,它让我们对大脑功能机制以及睡眠和觉醒的调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文章,能够更加关注自己和身边人的睡眠状况。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了异常的睡眠情况,不要忽视,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文本来源@格致论道讲坛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3
嘉慧浏览趣事

嘉慧浏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