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逆袭!前20大收益产品全是指数基金,主动管理彻底失宠?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4-10 01:24:54

2024年,公募基金市场分化成为主基调。股票型基金凭借11.2%的平均收益率,吸引了大量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的目光;混合型基金5.0%的收益率,满足了追求平衡配置的投资者需求;债券型基金4.3%的收益率,为保守型投资者筑牢了防线,不同的收益表现,深刻影响着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决策。

值得注意的是,87%的公募产品实现正收益,但头部效应明显——前20大收益产品中,ETF占据主导地位,收益率普遍超过40%。

这一现象背后,是市场风格的剧烈切换。传统明星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遭遇挑战,如消费、新能源等赛道持续低迷,而AI、有色金属等新兴领域成为超额收益来源。以华商基金周海栋为例,其管理的产品连续6年保持正收益,年化回报16%,通过周期与成长板块的精准轮动,在2022年市场暴跌时逆势布局有色金属和航空运输,2024年又捕捉到AI算力芯片的爆发机会。

从各项数据来看,主动权益类基金难以突破困局,在业绩比拼中,大幅落后于被动指数基金。2024年指数基金平均收益达10.84%,其中沪深300ETF年度收益16.29%,科创芯片ETF涨幅超60%。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投资者目睹个体基金经理决策失误频发,对其信任根基逐渐动摇。相较之下,指数化投资工具凭借透明运作与低成本优势,成为投资者新的“心头好”,这一变化清晰印证了上述信任转移的趋势。

私募基金:规模收缩与行业洗牌

私募基金行业在2024年经历深度调整。整体规模从峰值6万亿元缩水至5万亿元,降幅达15%,全年新增备案产品不足5000只,同比减少20%。这一现象与主动管理策略的失效密切相关——私募证券产品平均收益17.7%,但存在显著幸存者偏差,部分小型机构因业绩不佳被注销,上半年已有970家私募机构退出市场。

头部机构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前20%的私募管理着全行业93%的资产。例如,百亿级私募通过“锁定期+高门槛”条款巩固优势,如某头部私募产品设置3年锁定期和300万元投资门槛,仍实现规模破百亿。但明星私募的光环逐渐褪色,部分知名基金经理因风格漂移或市场误判导致业绩大幅回撤,如某知名机构上半年因过度看空A股错失反弹行情,下半年净值回撤18%。

ETF爆发:从边缘工具到市场主角

2024年成为ETF发展的里程碑。境内ETF规模增长1.6万亿元,总规模达3.7万亿元,其中股票ETF净流入超1万亿元,占比80%。宽基ETF(如沪深300、中证500)、债券ETF、红利ETF成为资金主要流向,沪市宽基ETF规模同比增长145%,红利ETF增长150%。

此一趋势的背后存在着多重驱动因素。

监管引导:公募基金降费政策推动ETF费率从0.5%降至0.15%,交易成本大幅下降。

市场波动:A股年内多次剧烈震荡,投资者转向波动率较低的指数产品。

行业轮动:AI、芯片等主题ETF因精准捕捉结构性行情受到追捧,如科创芯片ETF年内涨幅超60%。

资金配置: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加大ETF配置,2024年债券ETF规模增长184%。

监管重塑行业生态

2024年基金行业经历深刻监管变革:

降费与薪酬限制: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从1.5%降至1.2%,ETF费率降至0.15%。监管层对基金经理薪酬设置上限,部分顶流年薪从千万级降至300万元以下。

合规趋严:基金公司从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搬迁至郊区以降低成本,研究工具从万德降级为同花顺和Choice。

人才流动:300余名基金经理年内离职,部分转向保险资管或创业,行业呈现“去明星化”趋势。

未来趋势:指数化与专业化并行

展望2025年,基金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指数化投资深化:A500等宽基指数产品加速发行,预计年内规模突破5000亿元,成为散户与机构的核心配置工具。

红利资产持续受捧:高股息策略在低利率环境下凸显价值,央企红利ETF、红利低波ETF等产品规模有望翻倍。

科技与复苏双主线:AI算力、半导体、新能源车等成长板块与消费复苏、基建投资形成轮动,基金经理需在两者间动态平衡。

全球化布局加速:QDII基金规模突破1万亿元,投资者通过港股、纳斯达克等海外市场分散风险。

从个人英雄到系统致胜

2024年基金行业的变局,本质是从“依赖明星经理”到“依靠系统投资”的转型。被动指数基金的崛起、主动管理的式微、监管的全面重塑,共同勾勒出一个更加理性、透明的资管新时代。对于投资者而言,在享受ETF工具便捷性的同时,仍需关注底层资产的质地与风险,在“躺平”与“进取”之间寻找平衡。

文本来源于@三点下班的音频内容

0 阅读:0
寻琴观看商业

寻琴观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