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新学期:一位妈妈的教育实验,为何引发家长圈热议?

我是宋少卫 2025-02-17 17:09:29

这个寒假,北京妈妈李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给刚上五年级的儿子报任何学科类辅导班,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城市探索计划”。

每周,李然都会和儿子一起选定一个主题,可能是“胡同里的老北京”,也可能是“地铁线路背后的城市规划”。他们一起查阅资料、实地探访、采访相关人士,最后用PPT、视频、绘画等形式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起初,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别人家孩子都在拼命学,你这不是耽误孩子吗?”面对质疑,李然没有动摇。她认为,“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更应该回归本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重要。

一个寒假下来,李然的儿子不仅对北京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还学会了如何搜集资料、整理信息、表达观点,甚至主动提出要学习视频剪辑,以便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探索成果。

李然将这段经历分享到家长群后,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赞同她的做法,认为这才是真正为孩子长远发展着想;也有人表示担忧,认为在升学压力面前,这样的教育实验太过“冒险”。

事实上,“双减”政策实施的这几年来,像李然这样的家长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尝试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探索更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然而,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平衡孩子的兴趣培养和学业发展,依然是摆在众多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双减”政策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但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从过分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认为:教育改革需要家校社协同推进,学校要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李然的教育实验,或许只是“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变革的一个缩影。但无论如何,这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探索和思考,都值得我们为之鼓掌。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你认为在“双减”政策下,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学习才是更好的呢?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讨论哦~



0 阅读:16
我是宋少卫

我是宋少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