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最好的状态不是家长自认为给予的宽松环境,而是让孩子拥有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
最近看了印度的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电影《最初的梦想》,让人感触颇深。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拉加夫是个“自鸡”娃,从小是学霸,不用父母督促,每天学18个小时那种。这样的小孩,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高的目标:考上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有个说法,一流学生去印度理工,二流学生去美国留学)可是偏偏,他落榜了。

于是拉加夫受不了了,直接跳楼自杀了。坠楼之前,这个孩子说过一句话:“我要怎么面对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个失败者!”
也许我们都会认为,是不是父母给予的压力太大导致他选择了跳楼自杀呢?但是看了剧之后,我发现恰恰相反,这对父母从小到大就没逼过孩子学习,甚至在平时生活中都和孩子朋友式相处,在他高考失利之后,更是劝儿子想开点儿,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

这就让很多人疑惑了,那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让这个有对开明的父母的孩子,因为高考失利就绝望到自杀呢?

其实,根源就在于拉加夫失去了自我价值感。在他的认知里,自己一直是那个优秀的、能轻松达到目标的学霸。从小到大的优异成绩,让他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了学业成就之上。考上印度理工学院,成了他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一旦这条道路被阻断,他就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可言。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像拉加夫一样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被成绩、名校等标签所束缚,把自己的价值简化为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和头衔。家长们虽然没有像传统意义上那样逼迫孩子,但社会的竞争压力、周围人的目光,都在无形之中给孩子施加了巨大的负担。孩子会觉得,只有取得好成绩,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一旦失败,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失败者,对不起父母的期望。
拉加夫在坠楼前觉得自己是父母的失败者,这种对父母的愧疚感,也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看到父母一直以来的开明和支持,却没能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悔恨。他害怕让父母失望,害怕看到父母眼中的失落和无奈。这种愧疚感不断地在他心里发酵,最终让他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然而,电影并没有以悲剧收场。拉加夫虽然跳楼自杀,但幸运地保住了性命。在他昏迷期间,父母为了唤醒他,给他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原来,父母年轻的时候也是一群充满梦想但又经历过失败的人。他们曾经在大学的体育比赛中,为了团队的荣誉奋力拼搏,虽然最终没有获得冠军,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友谊、成长和勇气。

父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拉加夫,失败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在失败中找到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要明白自己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一次考试的结果。他们让拉加夫知道,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会一直爱他、支持他。

在父母的理解和鼓励下,拉加夫终于苏醒过来,并且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他开始明白,高考失利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挫折,自己还有很多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不再把自己局限于学业的成就,而是开始尝试新的事物,发掘自己的其他潜力。
这个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家长,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价值不是由成绩和名校来定义的。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家永远是他们温暖的港湾。我们要培养孩子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站起来。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不要过分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要鼓励孩子去尝试新的事物,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快乐。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足够的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陷入绝望。也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用理解和爱去拯救孩子,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