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凌晨,一则消息在班级群炸开:“小宇跳楼了!”
这个高考620分的男孩,这个总爱在课间讲冷笑话的孩子,在成绩公布后却从17楼一跃而下。
父母瘫坐在地,反复哭诉:“我们从来没逼过他啊!他要什么给什么,连志愿都是自己选的……”
这声声悲鸣,道出了千万家庭共同的困惑:为什么父母自认“开明”,孩子却仍被压垮,绝望到自杀呢?

之后小宇的日记被公开后,真相才浮出水面。
最后一页写着:“他们总说‘考不好也没关系’,可每次亲戚问成绩,妈妈都会叹气;爸爸刷到‘清北学霸’的新闻,会故意把手机递给我看;我考了第二名,他们说‘已经很棒了’,但眼神里全是失望。”
原来,在父母“不逼迫”的背后,藏着一把隐形的刀。
1、父母“不逼迫”背后,期待的重压正吞噬孩子
之前,印度一部电影横空出世,击中了多少焦虑的父母。
这部叫《最初的梦想》的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拉加夫是个“自鸡”娃,从小是学霸,不用父母督促,每天学18个小时那种。这样的小孩,给自己定了一个非常高的目标:考上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有个说法,一流学生去印度理工,二流学生去美国留学)可是偏偏,他落榜了。
于是拉加夫受不了了,直接跳楼自杀了。坠楼之前,这个孩子说过一句话:“我要怎么面对我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个失败者!”

也许我们都会认为,是不是父母给予的压力太大导致他选择了跳楼自杀呢?但是看了剧之后,我发现恰恰相反,这对父母从小到大就没逼过孩子学习,甚至在平时生活中都和孩子朋友式相处,在他高考失利之后,更是劝儿子想开点儿,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

但是因为拉加夫父母都是印度理工的高材生,这就导致了拉加夫心中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自己也一定要延续父母的志愿,考上印度理工。
每一次失利之后,父母的“下次努力”都会成为拉加夫心中的一道枷锁。高考放榜前,父亲帕塔克拿出一瓶酒与儿子庆祝,虽是鼓励之举,却让儿子压力倍增。
儿子坦言:“爸爸,你这样我压力好大。”帕塔克随后说:“你离家后,我只剩下跟你的回忆了。”

这些看似无意的言行,实则将 “你必须优秀” 的信念刻进孩子的骨髓。
父母越强调 “考不好没关系”,孩子越能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他们未曾逼迫孩子,可孩子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前行。
2、升学,并不是孩子人生唯一的一条路
前段时间,一位记者将镜头对准了青少年抑郁症家庭,其中男孩浩然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浩然今年18岁,而在四年前,他却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在那一段时间里,浩然自述每天像被关在箱子里,密不透风,喘不过气……
而对于浩然妈妈来说,就是儿子突然在有一天“躺”下了,不吃不喝,更不用说上学了,她感觉自己天都要塌了。

可实际上,崩塌不是突然发生的。
皓然12岁时,父母离异,当时,周围所有人都在对他说:“你一定要考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妈妈每天这样叮嘱督促浩然,每一次浩然感到压力大的时候总是想起妈妈的不易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期待。
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最终走向了黑暗的深渊。
在视频的最后,浩然妈妈终于意识到了升学,并不是孩子人生唯一的一条路。
比起一个高学历的病人,自己更想要一个健康的孩子。
3、理解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学习治疗家庭教育领域专家常晓敏老师曾说过:“比起毫无保留地爱孩子,用心去理解他们的灵魂更为珍贵。”
爱孩子似乎是每位家长的本能,我们倾尽全力去爱孩子,去给孩子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但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表达爱,却不能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爱可能就会变成一种负担,让孩子感到压抑和无助。
在电影《最初的梦想》的最后,拉加夫的父亲向他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被人称作“失败者”的经历,并告诉他:“我们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胜败输赢,但我们都忘记了怎样过好人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活本身。”

父亲的“示弱”,让儿子感受到了真诚,解开了“不能失败”的束缚,激发了儿子的内在力量。
而浩然妈妈最后也发现儿子的人生其实充满了可能性,最后浩然喜欢上了摄影,开始和妈妈一起学习心理学,并准备参加自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淡定了,孩子才淡定,我们理解了,孩子才得救。
小宇的葬礼上,班主任含泪念了一首诗:“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有人开在晨曦,有人绽在深夜。别让追赶太阳的执念,遮住了你眼中的星光。”
望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