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张道已闹玄

言字语讲电影 2023-04-27 14:10:39

清末,莱芜城南出了个有名的教书先生,名叫张道乙。

张道乙为人清高,性格诙谐、幽默,最爱戏弄些达官贵人,搞出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来,莱芜人称之为“闹玄”。

说“十干” 举荐弟子

论“五行” 御封老师

张道乙的弟子中有个叫亓同敬的,

博学多识、才华出众,被命为朝廷的大学士,后来被封为国子监博士,掌管学政主持科举考试。

传说一次亓同敬回莱芜省亲,拜会老师。张道乙摆筵招待。茶饭之余,学生问起老师所教弟子近况如何?张道乙长叹一声说道:“你这些师弟都是些平庸之辈,学问不中,至今传授三年,‘十干’之中,甲乙丙丁的‘乙’字写起来不知道挑钩,不知明年科举能否有人中考。”当时在旁有个提茶倒水伺候的学生赵四,没明白老师的意图,听了此话很不服气,心想是你教我们写 “乙”字不挑钩,这个钩谁不会挑,到时候看我的。

结果第二年科举,学生们有的得个翰林或知县,最低也是举人,唯有赵四名落孙山。话说这年春天,张道乙来到京城。亓学士在后花园摆一桌瓜果,一壶水酒,招待老师。

二人对酒畅饮,赏花吟草。 正玩的得意,家人来报: 皇上驾到。亓同敬惶恐不已: “老师,请暂避片刻。学生接驾后,再伺候老师。”

张道乙一听皇上来了暗自高兴,说道:“徒儿,我轻易不到京城,更难得见上皇上一面,让我见见如何?”

“这……接驾大事,万岁怪罪下来学生担待不起,我看还是暂且回避。”

“我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这样吧!”张道乙一指墙角卷着的竹席:“我先到席筒里躲上片刻,悄悄看看皇上,也了却我一番心愿。”

张道乙三下五除二刚钻进了席筒,皇上驾到。只听大学士一声:“大学士亓同敬见驾!”一群太监侍卫护送皇上来到后花园。

“爱卿平身,朕闲来无事,到你这后花园消遣消遣。”皇上辞退左右,只身走入园中。

这学士府后花园古雅幽静,上有青松翠柏苍劲挺立,下有水桥流水曲折蜿蜒,别有一番景色。亓学士陪皇上走向九曲仙桥,绕过峰峦突起的假山。皇上来到一只鸟笼子跟前停住。这鸟笼玲珑剔透、银带缠腰,顶上用一红玛瑙镶嵌,非常之精美。皇上问道:“爱卿这是打算养什么鸟的?”

“启禀皇上,这东西是予备盛金丝雀的。”

皇上故意问道:“为什么这‘东西’ 能盛金丝雀,‘南北’就不能盛金丝雀呢?”

亓学士被皇上突如其来一问,顿时张口结舌。

这下席筒里的张道乙憋不住了,推倒席筒骨碌一下钻了出来,几步跑到皇上面前跪下:“启禀皇上,这东西南北按阴阳五行而论,‘东西’本为金木,‘南北’本为水火,金木盛得了金丝雀,水火则不能。所以只能称其为‘东西’,不能称‘南北’。”

张道乙的突然出现使皇上吃惊不小,问道:“这是何人?”

亓学士三魂已被吓掉了两魂,急忙跪下语无伦次地说:“老师!老师!”

皇上惊犹未定脱口而出:“老师。”

张道乙这下可得意了,连连叩头:“谢主隆恩!”

皇上问道:“谢我何意?”

“谢皇上御封老师之恩。”君主口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皇上说出来的话是不能随便收回的。这下可让张道乙赚着了,赚了个皇上御封老师。皇上也拿他没办法。

皇上见张道乙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心里十分喜爱。然后又海阔天空问及其它问题,张道乙对答如流,并时有独到之处。皇上有心留他在京城做官,张道乙说什么也不肯。

第二天大清早,张道乙骑上毛驴恣悠悠回了莱芜。

泰山侧饥渴认义女

齐河地等闲搬官兵

五月芒种已过,正值割麦子的时节。张道乙骑着毛驴沿泰山南侧而下。行至晌午,赤日炎炎酷热烤人。

张道乙走得心焦口渴,饥饿难忍,且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正没办法,远远见一个十三四岁小姑娘挑着一个小担子走了过来。张道乙一看,急急拍打着毛驴两瓣瘦干腚片赶了过去。

这姑娘虽是农家打扮,却长得白白净净,水汪汪一对大眼睛,一看便知是个善良精明的孩子。

小担前面是个小小柳条篮子,后面一个泥瓦罐,看样子是给田里的父母送饭的。

张道乙紧赶几步,翻身从驴背上滚了下来,喊住了小姑娘。“闺女,大气这么热,我这大年纪,跑了一早晨的山路,能不能给我口汤喝。”

小姑娘一看这瘦骨嶙嶙老头,满脸汗水,破大褂上满是碱花,有了恻隐之心,放下担子,从篮子里取出一只大黑碗,满满倒了一碗绿豆汤。

张道乙顾不得斯文,端起大碗咕喽喽一气喝了个干净。一碗绿豆汤下肚,口渴解了,解不了肚里的饥饿。

这时柳条篮子里张张煎饼的香味飘然扑鼻,逗得张道乙直流口水, 干脆来个趁热打铁,试探着问, “恕老汉冒昧,好闺女,能不能再给老汉两个煎饼吃。 ”

姑娘扑哧一笑:“什么冒昧儿不冒昧儿的,想吃你就吃两个呗。”

张道乙这下可不客气了,拿起两张煎饼卷上两个咸鸡蛋,外加大葱两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风卷残云,不大功夫煎饼吃下去一大半。

小姑娘急得直抹眼泪:“你这老头,让你吃两个,你就吃两个呗,一下子吃了这么多,俺爹娘还在地里等着呢,我咋跟他们交待啊!”

张道乙见姑娘掉起泪来,笑着说: “我看你这闺女也是庄户人家孩子,老实实诚。这样吧,我就认你做个干闺女。我给你写个帖子,你爹娘问你谁把饭吃了,你就把这个帖子给他。”

张道乙明白,山里老百姓对太高太远的官接近不上,一般都尊敬个教书先生。问过姑娘姓名后,张道乙拿出一张帖子写上:“义父莱芜县城南张道乙,义女小翠。”交给姑娘说: “以后家里有什么大事,办不了的找我就行。”说完爬上驴扬长而去。

小翠见到父母也没受责备。那帖子夹在灶房墙壁灶王爷像后,一晃三年过去了。

话说这年小翠要出嫁了,嫁到黄河北齐河地里一大户人家。

这户人家是个土鳖财主,仰仗着祖上有点钱财,买了个顶戴花翎,顶个空功名。

这家人家好图虚荣摆个架子,这回娶亲想摆摆排场、显显威风。于是打发人给女方捎过话来,赔嫁送闺女的人里要出个戴顶子的。

这下可把小翠爹娘难坏了,家里世世代代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一家人斗大的字不识半升,那里可有戴顶子当官的呢?眼见婚期即到,一家人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拿不出主意来。

说来还是小翠机灵,眼珠一转想起来了,那年我不是还认了个干爹吗?莱芜县城南张道乙,不知他家里有没有戴顶子的,对!人家读书识礼的,就是给出个主意也行呀!

于是打发人来找张道乙,张道乙听来人诉说明白后笑着说:“这点事好办,到了闺女出嫁日子,我一准去,回去告诉亲家,丢不了亲家的面子就是。”送信人回来一说,一家人皆大欢喜,都夸小翠当年聪明伶俐认了个好干爹。

到了出嫁这天,张道乙依然如故,穿件破大褂骑着毛驴来了。进得家门,小翠爹一看傻了眼,原来这穷教书匠比咱庄户人家也强不了多少。赶忙找了件新粗布大褂让他换上,谁知这老先生死活不干,一个劲儿说保证不能给亲家丢了面子,这下可是请了神来没处安了,没法子,只好由着他。

这天来到小翠婆家,果然是锣鼓响器应有尽有,唢呐喧天,亲朋满座。宾客里多数是些庄户人,也有那么两三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头戴顶子手捻佛珠,迭腰挺肚地把胡子翘得老高。

张道乙一进门,一再声称自己是小翠的干爹。都见他油脂麻花破大褂,瘦干干一付穷样,自然不会有人把他放在眼里,推搡搡把他请到偏房喝茶去了。

正午时分,婚礼正待举行,忽然三声炮响震耳欲聋。管事的忙吩咐人出去打探,如是有土匪来了抬出四十两碎银子打发走就是。不一会儿来人报,说是有官军到此。

只见一队人马浩浩荡荡拥着一抬蓝呢八人大轿,来到小翠婆家门口,落轿高声传到:“张道乙,张先生可在么!”

小翠婆家一家人这可吓傻了,哪里可有个张道乙先生啊?

一打听偏房喝茶那位穷教书匠便是,一家人不知所措。早知如此,怎么也不能把张老先生放到偏房里去呀!

张道乙这下精神可抖起来了,来到正堂屋太师椅上一坐:“传徒儿来见!”

只见从轿里走出一人,身穿紫呢夹袍、天青马褂,戴了亮蓝顶子拖着花翎。一看就是个三四品大官。他走到张道乙跟前下跪叩头:“小徒俊轩叩见老师。”

众人一看这还了得,忽啦啦跪倒了一片。戴顶子的山羊胡老头也不敢怠慢,连滚带爬也跪倒在张道乙面前。

“徒儿平身。”张道乙扶起徒弟落座后慢条斯理地说: 。 “徒儿,今天让你点两百兵马到此没有别的事,眼下你妹妹出嫁,婆家非要来个戴顶子的送不可,你师哥在京里伺候皇上来不了,麻烦你走一趟,送送你妹妹出嫁。”

“徒儿尊命就是。”

小翠婆家本想虚荣一番,这下可惹来了麻烦。两百兵马准备草料吃喝不说,师徒俩悠然自得坐在正房连吃带玩也不要紧,这门外几十号宾客亲朋统统跪在地下,他们不发话都不敢起来,太阳底下一晒就是一个时辰。戴顶子的老头这回也失去了威风,哼哼叽叽趴在地上,眼见就要背过气去。

最后还是张道乙发了慈悲:“唉呀!俊轩,怎么只顾说话忘了让客人们起来了?”众人听了暗暗叫苦不迭。

人喊马叫折腾了整整大半天,临走时张道乙又叫过徒弟来:“我说徒儿, 带印来没有。”

“徒儿随身带来了。”

“好!我看你妹妹嫁的这家人家妯娌们不少,免得以后分家分不清财物,这样,把咱陪嫁来的东西都打上印。”

差役们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了东西就打印。折腾够了,人马呼呼隆隆而去。

临行前张道乙问小翠婆家:三日回门后还要不要戴顶子的来送?小翠婆家人被问得哭笑不得。自此以后,小翠婆家再也不提要戴顶子的来了。

爬高楼一诗惊四座

拦大轿四笔响九州

这天,张道乙一路游山玩水来到长江南岸一所重镇,下榻于一个挚友家中。此友也是学富五车的书香门弟。

正值六月天气,仆人们将千卷藏书一一搬出在院里晾晒。张道乙过不惯炎热天气,走到梧桐树下,搬一张竹躺椅,脱掉上衣,手摇蒲扇在树下乘凉。

仆人们见这老头赤裸裸上身,骨嶙嶙胸脯,怪好笑,向前取笑道:“老人家,主人吩咐我们众人在此晾书,你老人家这是晾 ..?”

“这你们不懂”,张道乙说:“你家主人的书都在架子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你们晾书,我晾肚子。”

仆人们说: “既然老先生才识渊博、满腹经纶,何不到江边酒楼试试?”然后将酒楼之事一一告知。

张道乙不听则已,一听甚喜,穿上上衣披起大褂往街上走去。

只见街上挑担的,推车的,坐二人抬轿的好不热闹。临江有一新修的楼阁,画梁飞栋,珠帘卷雨,十分壮丽。登上楼阁,观镇里烟霭万家,看江上波涛千里,好一派气象。

原来此楼是一位生意人刚刚修造的一座酒楼,至今没有取名。这做生意讲究个楼不在高,有名则灵。这家主人正邀请四方文人墨客,题诗写词,以求斯文,图个名气,好把生意做活。今晚主人专在楼里设宴,招待四方名人。张道乙管不得许多,没经人家邀请,随着众人挤了进去。

正厅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拥拥嚷嚷。各位骚客雅士,温良恭俭让,正在厅堂中间一大红漆桌子前,你推我让,无人肯坐首席。

张道乙拨开人群,走到首席跟前二话没说,撩起破大褂掸了两下,一屁股坐在正位上,众人哭笑不得。

店主人眼睁睁见一叫花子样老头坐在首座位上,也无可奈何。店主人自有他的考虑,要是差人硬将这老头轰出去,这叫花子捣起乱来,将桌子一掀,这好端端酒席不就砸了吗?落个人财两空,喜庆之日,还是图个吉利为好。再则,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磁器活,肚子里没两下子,谁敢坐这首席啊!说不上是个怪杰呢?

酒过三巡,主人趁诸位文人酒意正浓开了腔:

“列位客官,小人不才,借得贵方宝地,开着这酒馆。今日酒楼盖成,特邀各方文人雅士,一来表示我的敬意,二来请各位赏光,酒饭之余赐教几个字,小人不胜感激。众位挥毫,添我酒楼之光彩,意在使我酒楼名扬四海。现请哪位能在这壁上提诗一首。”

只见白光光墙壁足有三尺高五尺宽,四周红漆木框镶嵌,很是壮观。

明明各位文人墨客都自觉肚里有些墨水,但却你推我让,口称不才。

张道乙咳嗽一声,把破大褂一脱说声:“众位过谦,看俺莱芜张道乙的了。”

提笔而上,只见两句诗一跃壁上:

好高楼好高的楼,

一爬爬到楼上头。

众人一看哄堂大笑,这算什么诗,要韵无韵,要辙没辙,简直是小孩子唱的顺口溜啊!店主人气得嘴唇都青了,心想这样的诗还用得着你这糟老头来写吗?

张道乙倒是不慌不忙,晃着脑袋哼了一遍,放下手中笔,洋洋得意回到座位上,自斟自饮起来。几个本来就有气的举子,起哄地吆喝起来。

一个年轻秀才样的人走过来: “老先生,学生给你几个小钱,到街上酒馆去喝吧。”

张道乙只当没听着,嚼完了一条鸡腿,三杯水酒下肚,不急不慢来到壁前,挥笔续就。众人一看惊叹不已,只见笔法苍劲一气呵成:

好高楼好高的楼,

一爬爬到楼上头。

抬手摘起天边月,

望尽江南十八州。

此诗雅俗共赏,气势宏大,才气横溢,无愧为一首好诗。众人这下算是信服了。

下边再为酒楼提写匾额也轮不到别人了,这时张道乙喝得醉醺醺,两眼被酒烧得通红。问到店主人尊姓,店主答道:“姓王”。

“那原来店主是干什么营生的?”

店主人不好意思地说: “干皮匠发的家。”

“尊姓王,干过皮匠,那你就是王皮匠。"

店主称: “是!”

“好了。”张道乙一声长吟,挥笔在镶着烫金边的大匾额上写了三个大字“王皮楼”。

众人不敢笑出声来,生怕激恼了店主,私下偷偷议论:这不是有意损人家店主吗?

店主毕竟是生意人出身有些涵养,心想这老先生一准喝醉了,明天再说吧。众人走出门来,嗤笑而去,一场晏席不欢而散。

第二日清晨,只听街上鸣锣开道,说是大学士亓同敬路过此地。

张道乙走到街上拦住了大轿,说:“老师老了,眼力不济,有几个字写不好,你来看看。”

亓同敬对老师的秉性非常了解,看便知老师又在闹玄,不由分说来到酒楼,取出匾额提笔在上面点了四个点,然后签上大学士亓同敬的名。立时:“王皮楼”变成了“玉波楼”,由当朝大学士亲自题词写匾额,那还了得!

一时“玉波楼”名振四方。四方文人墨客常来酒楼,引经据典煮酒论英雄地斯文一番。“玉波楼”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店主人王皮匠对张道乙更是感激万分。

1 阅读:25
言字语讲电影

言字语讲电影

分享各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