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轮胎霸主:Continental

德系車迷誌 2025-02-14 10:29:55

提起德国轮胎,车迷们首先想起的会是哪个品牌?如无意外应该会是马牌Continental吧!Continental翻译成中文是“大陆”的意思,Continental这个品牌其实更应该被叫做“大陆牌轮胎”。无奈Continental商标上的那一匹跃马坚挺了一个多世纪,马的形象太过于深入民心、以至于国人直接将其称呼为马牌了。至于Continental为什么要用一匹马作为品牌象征呢?这就要从公司诞生之初说起。

1869年,德国一家名为Neue Hannoversche Gummi-Warenfabrik的小型橡胶加工公司破产,被银行家Moritz Magnus(莫里茨·马格努斯)收购。Moritz Magnus召集了九位投资界的行家共同注资,不但要将这家小工厂起死回生,还要在橡胶加工行业闯出名堂。于是以大陆为名的Continental公司在宏大愿景下于1871年10月8日成立,此时全球的汽车工业尚未起步(1875年才出现第一家车企),会使用轮胎的大多是马车等人力、畜力车,要扩张业务也得有市场吧。1876年,Continental公司决定加大马蹄橡胶缓冲片市场的投入力度,于是选择了一匹跃马作为产品的商标。随着Continental的马蹄橡胶缓冲片生意越做越好,跃马标志也深入民心,渐渐成为了Continental公司的品牌形象。

虽然这段时间内Continental并没有正式开始卖轮胎,但其实他们早已在部署未来即将爆发的汽车工业体系。1874年,Continental就聘请了化学家Adolf Prinzhorn(阿道夫·普林茨霍恩)为公司实现了技术突破,并在1876年获得了美国实心橡胶轮胎的制造许可证。在1880年代中期,Continental已经在不断进行空心轮胎测试,但生产线却迟迟未能开启。Continental的轮胎工业开端要追溯到1891年,他们此时才开始生产单车轮胎。如今大家熟悉的Continental汽车轮胎的生产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加入的项目。

图:随着橡胶科技与轮胎结构的不断进化,轮胎也逐渐从单纯提供抓地力的摩擦材料,演变成能过滤掉一部份路面振动的减震部件。充气轮胎的出现不但改善了乘车的舒适性,更是大大提升了汽车的耐久性。

由于长时间的部署、研究和测试,Continental在轮胎领域的进展可谓突飞猛进。1904年,他们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带坑纹轮胎的公司。轮胎上密密麻麻的坑纹实际上是轮胎的排水槽。当轮胎向湿滑路面挤压时,雨水得以进入槽中并被有效甩动排出,轮胎不至于浮在水面上因瞬间失去抓地力而打滑,车辆雨天行驶安全性得以大大提高。Continental除了汽车轮胎外,还开始涉足飞机轮胎业务,期间积累到的技术又反哺汽车轮胎设计与生产。超前的轮胎技术让Continental累积到大量的生存资本,以至于一战期间Continental在原材料紧缺的情况下还能幸存下来不被淘汰。

图:为什么光头胎只会出现在赛车、场地车上?这是因为街车的行驶路况复杂多变,经常会遇到雨水天气。一套排水量充足的轮胎能及时排走路面积水,增加轮胎湿地抓地力,保障行车安全。这就是为什么如今许多轮胎品牌十分强调自己胎纹设计的原因。

战争结束后,民用轮胎的原材料恢复稳定供应,但此时能源供应却仍有瓶颈。为此,Continental还特意买下了一座煤矿,是实打实的“家里有矿”。1920年,Continental又与美国的Goodrich达成合作,在海外原材料采购、混合配方技术、生产管理机制上都获得了强有力的提升。打通天地线的Continental新开拓了输送带、压力辊、发动机脚胶等产品线,占据了德国橡胶工业2/3的市场份额。

图:玩越野车的老哥们应该都清楚百路驰(B·F·Goodrich)这个品牌,没错,就是与Continental合作的Goodrich。Goodrich比Continental创立得更早,在Continental发展之初为其提供了不少帮助。

到了二战时期,Continental作为一家德国企业,不可避免地也为纳粹德军出力。但Continental毕竟是大集团,承载了许多基础研究成果和社会基础资源,盟军并不舍得让这家公司消失。所以在战争结束后,Continental不但没有受到毁灭性的制裁,反而承担了一系列如橡胶吸尘器、卫生医疗用品等民生产品订单,维持了公司的运行。为了再次刺激新技术、新管理模式的进化,Continental在1949年与美国通用轮胎签订协议达成合作。Continental很快振作,在1950年代末再次恢复在德国轮胎市场的大哥地位,市占率达40%!技术上的不断探索也让Continental在1960年及时推出子午线轮胎产品,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图:子午线轮胎(Radial Tire)通过结构性的优势,拥有更好的滤震能力、节能能力以及耐磨性能,现在已经是乘用车的标配。想了解子午线轮胎的详细知识,可以阅读文章《常说的子午线轮胎到底是个啥?》。

虽然技术革新后的Continental跟上了轮胎技术发展的节奏,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Continental第一个敌人出现了,它就是来自法国的米其林。在子午线轮胎的细分技术路线上,Continental选择了更为保守的编织线帘幕层,米其林则选择了成本更高的钢线帘幕层。米其林这番看似“人傻钱多”的操作不无原因,他们在1930年代收购玩前驱车玩到破产的雪铁龙时就已经盯上了前驱技术。他们坚信前驱车在将来会大放异彩,1970年代就是那个变革的时代。

前驱车除了要负责转向外还要负责驱动,损耗异常巨大。采用钢线帘幕层的子午线轮胎强度更大,虽然它的制造成本更高,但也更耐用,摊下来的使用成本反而更低。于是米其林轮胎的口碑直线上涨,短短三年内销量增长3倍,从10%的市占率一下飙升至32%,打了Continental一个措手不及。Continental 的市占率一下掉落到不到30%的危险境地,他们不得不马上调整技术方向、升级生产管理架构,才勉强稳住阵脚,克服危机。

图:米其林的钢线子午线轮胎早在1948年就已经开发出来了,这也再一次印证了汽车行业中长远部署规划的重要性。

Continental 在1980年代通过稳定的经营渐渐恢复元气,还收购了曾经的合作伙伴通用轮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意大利的同行倍耐力盯上了Continental这块大蛋糕,他们在1990年到1993年期间不断企划恶意收购,试图吞并Continental。但别忘了Continental的创始人是谁,他们背后可是有德国金融体系的强大支持。在德意志银行的领导下,德国的金融体系力挺Continental与倍耐力抗衡。最终德意志人民举全国之力保住了Continental,击退了倍耐力,倍耐力也因为消耗了大量流动资金而元气大伤。

图:别看倍耐力是一个意大利品牌,他们现在的大股东可是中国人(中国化工集团)。倍耐力最后“落魄”到要被海外资产收购,会不会与Continental的收购失败有关呢?

如果有留意汽车行业资讯的车友们会知道,Continental除了传统的轮胎制造业务外,还有大量的汽车电控设备业务。他们在汽车电控设备上的进击始于2001年,他们一举收购了戴姆勒-克莱斯勒的汽车电子业务,摸到了进入汽车供应链的敲门砖。2006年,又进一步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汽车电子业务;2007年甚至从西门子手中收购了掌管汽车电子业务的西门子VDO。大局已定,Continental通过强大的资金实力,与有部署的针对性收购,成功开拓出了一条“钱途无量”的新道路,也称为目前全球为数不多的汽车电装品头部供应商。随后,在哥斯达黎加建造了一家新工厂,这家工厂并不生产轮胎,而是专门为北美车企供应动力总成组件。在汽车向高度电控化发展的时代中,Continental的汽车电子技术日益发挥出高度优势,自然订单收到手软。

图:开玩笑地说,今时今日的Continental完全有能力自己造一台车出来,只是他们觉得没必要。也不难理解,做汽车赚的更多是脸面,做零配件才是闷声发大财。只要保持着技术优势和行业地位,一大群车企对其马首是瞻,岂不美哉?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财不可露眼。但Continental岂止露眼,在商场上的锋芒毕露简直“出嗮面”。于是有一个同样资金雄厚的德国汽车工业供应商盯上了这家百年企业,它就是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 Gruppe)。

2008年7月,舍弗勒集团通过股权交换将手中的Continental股份增持到36%。在当Continental发现了舍弗勒集团的恶意收购行为时,市值已经掉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即便Continental再怎么抗争,最终还是在2009年被舍弗勒集团控制。没相当百年来东征西战的Continental,最终载在了自己人手上。不过这并不影响Continental的壮大,大陆集团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十分重要的头部汽车零配件供应商。

0 阅读:13
德系車迷誌

德系車迷誌

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