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且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也是春秋之终、战国之始,魏和赵都强盛一时,韩国却一直显得默默无闻,那么同样出自霸主晋国,为什么韩的国力和魏赵相比差那么多?
其实,韩国拿的就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剧本,所以注定只能是在大国争霸的缝隙中求生。
一部春秋史大部分就是晋楚争霸史,而中原的宋郑鲁卫曹陈蔡等国就是晋楚争夺的对象。
其中郑国主要位于今天河南省的郑州、许昌地区,是晋楚争霸的最中心。晋人从河东到河内进入中原,首先得经过郑;楚人从鄢郢到南阳进入中原,也首先得经过郑。郑国就被晋楚夹在中间动弹不得,只能被迫朝晋暮楚。
郑国想扩张,他倒是往哪扩张,北有晋南有楚,人家今年不来打你都算不错了,你还敢打人家?
至于西面的伊洛盆地那是成周之地,周天子虽然势弱,也不是一个郑国敢去灭的。
东面的宋鲁卫曹陈蔡等国,一方面实力不比郑弱,一方面在晋楚乃至齐国等大国的虎视眈眈下,更不可能是郑国能碰的。
因此郑国自然只能老老实实的挨打,在大国间想方设法左右逢源,而郑国由于对晋楚都特别重要,导致谁要是灭了郑国就会立刻招来对方猛烈的反扑,因此郑国在这种情况下反倒可以在夹缝中求生。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急剧扩张,最终郑国在持续打击下被灭,韩侯名正言顺的迁都到了新郑,从此郑国被韩国夺舍,韩国也就替代了郑国的生态位。上党高地对于三晋乃至北方来说过于重要,导致这一地区只能在韩国手里。
同样,战国时期魏国也有灭韩的想法,但是一旦真的如此,魏国就等于在中原膏腴之地拥有了春秋时期宋郑卫的全境,也是秦楚赵无论如何不能允许的。
三晋在战国前期的地盘过于支离破碎,经过了几次换地和扩张后,在战国中期版图已经比较固定了。
赵国主要是两部分:以邯郸为中心的河北地区,以晋阳为中心的太原盆地。
魏国主要是两部分:以大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春秋的卫地+部分郑地宋地),以安邑为中心的河东地区(晋地)。
韩国也是两部分:以新郑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郑地),和上党高地。
这其中,韩国就面临和郑国一样的问题:没法发展扩张。北有赵,南有楚,更有一个强大的魏国半包围了他。上党本来是北中国战略要地,但以韩国的实力根本发挥不出来。
如果魏国占有上党,就可以从上党和河东两路出兵占领晋阳,从上党和河内、中原两路出兵占领邯郸。
如果赵国占有上党,就可以从上党和晋阳两路出兵占领河东,从上党和邯郸两路出兵占领河内乃至中原。
因此,魏国和赵国都不允许对方占领上党这个天下屋脊,而韩国的实力拿了也是白拿,靠颖川地区和上党联手也打不动什么地方。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三晋就谁也啃不动谁。那么韩国相较于赵魏,由于地理位居天下之中,便更没有扩张争霸的机会。
赵国可以灭中山国,攻占代地,攻略燕国和齐国的地盘。魏国更是从头至尾东西南北打了个遍,前脚丢了河东,转头就联手五国破齐吞宋继续称雄。
而韩国根本不可能有这样扩张的机会,只能在大国争霸中左右摇摆艰难求生。
而等到秦国崛起后,韩国连最后的容错也失去了。秦国占领河东后,只要东出就要面对韩国,魏国对新郑更是虎视眈眈。
这下子韩国的地缘真的是比当初的郑国还不如,毕竟郑国好赖和河东与鄢郢还有缓冲区,而韩国离咸阳大梁真是一点缓冲区都没有。魏国觉得韩国碍事,秦国说我现在除了打你还能打谁?韩国别说争霸了,连活着都很困难。
最后在秦国持续的打击下,韩国也无力回天最终决定抛出是非之地上党,由此拉开了战国后期兼并统一的大幕,韩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在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苏高大
每个国家和秦国的一个郡差不多了,根本没法打
suzaku 回复 02-19 03:05
古代别看领土大小,只看领土险要和人口。大小其实没有意义的。比如你看东汉三国时期,单看领土,你真的不觉得魏国强大,如果变成立体图,你会发现,魏国地理可以做到多层阶梯,层层防守,如果在有人口分布,你更会发现,蜀国就是个p!
嘟悠桑
韩底蕴最差,分家时实力也最弱,君主一个比一个差,能苟那么久已经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