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的“黄金主食”,竟是由野草演变来的?

寻琴观看商业 2025-01-08 21:18:49

在大众认知里,玉米似乎是再熟悉不过的寻常作物,可真要细究起来,多数人对它的了解不过皮毛。

你脑海里玉米的祖先,大概有着某副模样,但真实情况却大相径庭。日常食用的玉米,你以为是常见的形态,实际它却有着多样的 “面孔” 。

甚至,你以为除人类外吃玉米最多的是某种动物,事实也可能并非如此。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几乎没有哪种作物能像玉米这般,被人类改造得 “面目全非”,以至于探寻玉米野生祖先的身份,长久以来都是考古学界的棘手难题。

直至 21 世纪分子生物学出手,谜底才初现端倪:玉米大概率是由类似大刍草的野草驯化而来,后续考古发现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在墨西哥南部距今约 8700 年前的一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工具,表明彼时当地古人已着手种植南瓜与玉米,或者说大刍草。

只是,成熟的大刍草仅结几个穗子,每个穗子仅有 8 到 10 来粒微小种子,还被坚硬外壳包裹,怎么看都不像是理想的人类食物。

那古人为何种植它?经对遗迹中研磨工艺残留植物残渣的剖析,部分考古学家推测,当时人们采集、种植大刍草,也许并非当作谷物,而是像嚼甘蔗一样啃食草杆子。

毕竟从演化脉络来讲,玉米、大刍草和常见的水稻、小麦亲缘关系疏远,反倒与高粱更为亲近,这类植物的茎干富含甜汁。

就这样,8700年前的墨西哥古人把玉米祖先当作制糖原料,让它在美洲早期农田里扎下了根。那时的美洲土著怎会料到,这不起眼的植物,日后会给子孙带来无尽惊喜。

作物的崛起总需几分运气,小麦靠杂交、水稻凭变异,玉米则得益于杂交与突变叠加。分子生物学显示,与玉米亲缘最近的现存大刍草有两种,分别生长在墨西哥山地与低地。

约九千多年前,气候回暖,二者短暂共处同一海拔,多次杂交后,偶然诞生了更易种植、种子或许更甜的新品系,玉米的祖先由此叩开人类农田大门。随后一次基因突变,让它的种皮消失,产量虽低,但极易存活,人们权当老天赏赐的 “零食” 谷物种下,玉米雏形初现。

接下来的两千年,玉米开启 “飞速进化” 模式。

最迟在距今约 6200 年前,大刍草的穗子突现 “超级加倍”,种子从两排飙升至四排,直径与长度也显著增长,玉米开始向主粮作物蜕变。

一般而言,文明兴起需主粮与豆类搭配,此时改良后的玉米,加上四季豆勉强补齐农业文明的前置条件,美洲大型村落开始涌现,人类与玉米的相互成就之旅加速。

到了距今两三千年前,墨西哥南部遗址出土的玉米,籽粒数量已达一定规模,除个头稍小,与如今的玉米几无差别,同期玛雅文明也步入古典时期,城邦林立。

一千多年前,唐宋之际,我们熟悉的粗壮玉米棒子最终成型,玛雅文明也走向巅峰。

每逢玉米丰收,玛雅人都举办长达一月的欢庆仪式,后裔更是以 “玉米族” 自居,不遗余力向周边部落传播玉米文化。约 4700 年前,玉米零星现身南美洲,有观点认为它在此二次改良后,又传回玛雅核心区,滋养出巅峰期玛雅文明的高产玉米。

而大规模外传,则始于两千多年前玛雅文明兴起之时。

公元前 2500 年左右,玉米跟随中美洲航海民族,登上加勒比群岛、佛罗里达等地,还顺着贸易网络南下,扎根南美洲西北部山区。安第斯山的温润气候与肥沃土壤,成了玉米的温床。当地科邱亚部落开垦层层梯田种玉米,用剩余部分喂羊驼,在此基础上孕育出印加文明。

作为美洲大型文明的支柱主粮,美洲人全方位深耕玉米食品。玉米中的烟酸常与半纤维素复合,长期单一食用易致糙皮病,美洲人却在不明原理下,巧用石灰水处理玉米规避了问题。口感甜糯的玉米,也给大厨留下创意空间:厄瓜多尔先民 5000 年前就将硬玉米粒磨粉煮糊;玛雅人往玉米粥里加辣椒、可可,创造新奇口味;印加人用唾液作淀粉酶来源,酿造奇恰酒,至今仍是拉美常见酒精饮料。

墨西哥南部霸主阿兹特克文明更是将玉米 “玩” 到极致:把玉米粉拌石灰压成饼皮裹馅蒸熟,演变成如今墨西哥卷饼;还保留硬粒玉米爆爆米花,用于宗教仪式,做成头饰项链;甚至发现感染玉米黑粉菌的穗子能食用,成就 “墨西哥松露”。

阿兹特克文明

值得留意的是,玉米原产热带,玛雅、印加、阿兹特克文明皆位于热带,可如今玉米种植大国如中美阿,多种植于干冷高纬地区。一方面玉米发源于山地,适应干冷些;关键是美洲古文明局限于石器时代,无力开垦雨林与北美平原,虽培育出耐寒品系,大规模种植仍困于中部热带。北美洲游猎民族带着玉米种子北迁,在五大湖沿岸发展出新文明,易洛魁人改良出耐寒品种,却也没能让玉米完全蜕变。

1493 年哥伦布返航,欧洲迎来玉米。

哥伦布

西班牙因航海先发、气候温暖,成旧大陆最早种植区。早期欧洲引进的热带玉米,成穷人应急粮,像葡萄牙、西班牙及其前殖民地的 “布罗阿” 玉米面包。1570-1630 年,玉米在西班牙巴斯克山区、意大利北部山区扎根,当地人各有吃法。

17世纪,耐寒北美玉米入欧,在巴尔干山区等地遍地开花,塞尔维亚人最爱,种植量远超小麦,曾是世界前十玉米出口国;欧洲北部则把玉米当园艺植物。

玉米入华也早,1531 年就经印度、东南亚传入云南,起初不受待见。

但明朝中叶起,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急需新作物,美洲作物 “三件套” 恰逢其时。潮湿山路种番薯、半山坡植玉米、山顶贫瘠处栽土豆,明末起山地被全面开发。

清朝乾隆时,人地矛盾再现,朝廷扶持、百姓垦殖,玉米种植带渐成,人口上限也从明朝不到 2 亿激增至 4 亿多。奥斯曼帝国与非洲多地情况类似。

不过,玉米常被贴上 “穷” 标签。1861 年英国科普书按谷物给人分等级,吃玉米的被看低。美国殖民美洲后,玉米多用于喂牲口,连美洲土著精英都改吃面食。但美国又成近现代玉米改良先锋,因其产量高、肥力需求低,还是碳四植物,水和阳光利用率高。如今,玉米是饲料、制糖原料双雄之一,玉米粒水解可得玉米糖浆,广泛用于食品饮料调味。

1893 年世博会上,马齿玉米因高产易种受关注,随后半个世纪风靡美国、走向世界。美国如今稳坐世界第一玉米生产国宝座,产出全球三分之一的玉米。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马齿玉米入华,抗战时成根据地救荒粮,经改良推广,边区产量大增。新中国成立,杂交玉米推广,如今虽难撼稻麦主粮地位,但在工业加持下,玉米化身饲料、制糖原料、油料、增稠剂、医疗原料,甚至用于乙醇汽油生产。

玉米从美洲山地走来,百变又万能,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将稳稳镶嵌在人类文明拼图里。

文本内容源自@芳斯塔芙的视频内容

0 阅读:14
寻琴观看商业

寻琴观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