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数据助力社会有序运行
节目开场提到,在过去三年已证明大数据能够帮助现代社会更有序地运行。但作为电商行业从业者,也曾深受大数据说法的 “毒害”,这引出了对大数据复杂影响的探讨,尤其是在影视创作领域,其影响更为凸显。
(二)科幻作品中大数据的呈现
在科幻作品里,大数据有着多样呈现。像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少数派报告》,其设想了一个在大数据和超级计算机掌控下的未来城市,城市处于监控与算法统治之中,能通过分析过往数据、当下生理状态及细微言行来推算人们是否会犯罪,进而提前采取行动,这虽展现了大数据强大功能,却也引发诸多悖论与思考。
(三)影视行业对大数据的迷信与误区
影视行业曾深受大数据影响,尤其是网飞(Netflix)凭借大数据算法打造《纸牌屋》的成功,成就了所谓的大数据神话。它基于收集的用户数据,分析出观众喜好,进而制作出这部剧并大获成功。
但同期网飞推出的其他美剧并非都如此成功,这说明大数据算法只是对已发生事情规律的总结,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如同看着倒后镜开车,一旦路况变化就容易出问题,影视行业也因此陷入一种无奈接受 “命运” 的状态。
科幻作品对科学的引导与启发(一)科幻电影与科学的关联
科幻电影虽不是科学本身,但它是引导观众走向科学的大门,能为科学提供精心设计的应用场景。在这些场景中,科学家可思考研究在特定假设前提下的情况,以及普通人的反应,类似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思维实验,有助于拓展科研思路。
(二)对科研方向的启发探讨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存在着是瞄准科幻中的宏大愿景还是着眼当下实际研究规划的纠结。而科幻作品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要素的呈现,能启发科研人员去畅想未来这些要素在科幻作品中更脑洞大开的体现,进而思考如何将其融入科研方向,让科研既具挑战性又贴合实际发展需求。
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电影产业的深度融合展望(一)当前融合的不足与原因
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电影行业的应用存在不准的情况,原因在于此前构建模型多是从外行角度出发,缺乏与电影行业专家深度合作。模型所考虑的参数有限,难以全面涵盖影响电影相关情况的诸多因素,所以难以精准发挥作用。
(二)深度耦合的实现路径与价值
要实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价值,需要懂业务的技术专家和懂技术的业务专家深度耦合,团队之间紧密结合,互相学习经验,将经验转化为包含更多参数的数学模型,从少量参数逐步拓展到成百上千个参数,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电影行业中的各种情况,比如电影票房预测及影响因素等,让两者在银幕外、产业内真正实现有效结合。
期待跨领域合作,共探产业发展新机遇电影与科学在产业层面深度合作非常期待,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合作机会,共同探讨如何让大数据、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电影产业,使其不仅停留在科幻想象中,而是切实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工具,实现双方共赢,创造更多精彩内容,也期待更多科研团队能投身这一有意义又有意思的研究领域,共同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的电影产业,将会是一片科技与艺术交相辉映的璀璨星空。当大数据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电影创作从前期策划到市场反馈的每一个环节,当人工智能像那无形却有力的引力,将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且优化升级,电影将不再仅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展现人类科技进步与艺术创造力的窗口。
想象一下,观众走进电影院,看到的是借助前沿科技完美呈现的异世界,那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科学与艺术的双重雕琢,仿佛真实存在一般。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电影与科学深度合作的不断拓展。或许有一天,我们会看到完全由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电影斩获奥斯卡大奖,会看到科研团队凭借对电影产业的贡献而成为大众熟知的明星群体。
文章来源:王元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