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人世间五种苦相

槽点点 2023-08-10 22:30:08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

在佛经里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一,苦苦

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

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

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

年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二,坏苦

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

对于这一点,佛并未忽略,佛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不散的筵席。

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

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三,求不得苦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

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势。

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四,怨憎会苦

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五,爱别离苦

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

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

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

47 阅读:1997
评论列表
  • 2023-11-06 16:52

    南无阿弥陀佛

  • 2023-08-26 13:09

    梅花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四季更替,喜怒哀乐。欲望虽有我红尘也有道德律法,而且我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抛开我红尘的文明,你的佛又算个什么东西?

  • 2023-10-03 23:32

    三苦苦苦行苦坏苦,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赞][呲牙笑]

  • 2023-08-11 21:23

    拿摩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 2023-08-14 09:37

    对于乐在其中,根本没有苦。就你们这些没目标没方向,整天研究摆脱苦的人瞎苦恼

  • 2023-09-11 17:01

    还有五阴炽盛之苦

  • 2023-09-11 17:11

    南无阿弥陀佛

  • 2023-10-31 06:04

    南无阿弥陀佛[祈祷]

  • 2023-08-20 20:01

    读书都不会,还一个劲吹佛教,你先把经文读完了吧,佛教说人生八苦,到了你这就只有五苦了,剩下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