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欣赏:长恨春归无觅处

明矾笑应心 2025-02-01 20:04:39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白居易(772-846)为唐代大诗人,佛门一巨子。郑州新郑人,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晚年诚心向佛,舍宅为寺,与僧为伍,过着白云水月共相伴的生活。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那是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任司马时。

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曰:"余与河南元集虚……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序中所说的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之上。有年我上庐山,也曾去寻找过白居易诗中的大林寺,但早已湮灭干净,只在一条曲径旁的一块青石上刻有几字,提示游人"山寺桃花始盛开"之处。但确实感觉那里的气温与山下的差异,白居易诗中所说,应该完全真实。

从序中我们得知此诗的写作背景,是陪河南家乡友人游庐山,登香炉峰,宿大林寺,那时正是初夏,外面桃梨花早谢,树青草茂,气温初薰,而他见到大林寺周围梨桃刚刚开放,一片春光盎然之景有感而发。诗中道出了"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感慨,但细细品味,不仅是对山高地深,时节绝晚的变化感概,而是对生活的现实喟叹和忠告,意境深远,寓情别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的四月,百花已开,芳

菲落尽,想不到这大林寺的桃花正在高高兴兴地开放。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们总是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悄悄归去,无处找寻,但事实并非如此,春也并未归去,只是来到了山高地深的桃花沟里开放。

诗中告诉人们,春光无限,春光永恒,永不归去。正如那佛门净土,禅意佛法,永远不会消失一样,有时你感觉不到,但它照样存在,你得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去体会生活的真谛。

只要心里有春天,春天就在你的周围。

0 阅读:2
明矾笑应心

明矾笑应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