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在河西走廊(5):兰州:五泉山、罗九公路

小曹奈奈 2024-10-24 14:50:53

文章可以分享转载,严禁剽窃

2024.9.12号是我来到兰州的第三天,看着我上午没有约会,妹妹便陪着我去五泉山。姐妹一路悠闲的唠着嗑,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公园。头天来到了公园门口没有进去,直接坐拼车上了皋兰山。

走进公园,迎面就是霍去病的雕塑。五泉山的历史渊源深厚,据传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曾率兵经由长安至兰州,驻扎在南山之下,战士们精疲力竭,喉干舌燥,霍去病生气地用他的宝剑连刺了五次山坡,从而产生了五眼清泉。

五泉山公园的建筑群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地方特色鲜明,历史积淀深厚。可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公园里角角落落里唱歌、打拳、跳舞的群体。我和妹妹被《歌唱祖国》高亢激昂的歌声吸引过去,那是一个有四十来人的老人群体,大家正在满怀深情的演唱着。

我们继续前行,那是一个很大的场地,有好几种晨练的队伍,大家相安无事的各自锻炼。妹妹指着一个跳舞的群体告诉我:“三姐你看,这队跳舞的马上要结束了,唱歌的人群已经拿着乐器在等着了,他们这里场地是有时间对接的。”

兜兜转转我们来到一处地方,这里集聚了黑压压的一群人,他们群情激昂的在唱《长征组歌》。妹妹说:“应该就是这里,在抖音上经常发他们的视频,特别壮观”。

我们也寻找一处地方坐下来安安静静的听他们唱,每个人都是那样认真专注,把他们对国家、对领袖的热爱用歌声表达出来。

正是这浓浓的人间烟火气让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园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下午四点是两天前和汤蕊约定的时间,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亚麻二代孩子,前两天她是全天班,只有12号她四点下班。孩子生存不易,为了节省她的时间,我提前出发去她工作和生活的黄河北岸九洲,只想见见面。

她的母亲胡亚荣以前是厂里的布机挡车工,我们在单身宿舍是邻居。70年代初她对调回了咸阳,在那里结婚生子。原本她的女儿和银川亚麻纺织厂没有一丝关联,2018年8月2号,咸阳的她和天津的李凤云相约回银川,那时亚麻群已经建立,便在群里组织了一场聚会。

那次的聚会被卫东姐编辑在记录亚麻人聚会的美篇文章《追忆》系列3《万水千山总是情》,聚会的热闹和大家热情洋溢的文字都被收录在美篇里。

聚会现场和文章不但感动的亚麻人热泪盈眶,同样也感动了聚会主角之一胡亚荣的女儿汤蕊,她让母亲把她拉进亚麻群,并把她的感动和感激之情在群里倾诉。她特别想把母亲再次带回亚麻人的聚会现场,可是我们每年聚会都是在12.26日,在这严冬的季节实在不方便她们母女俩从两个不同的城市赶到银川。

这次来到兰州就特别想看看这个素未谋面相识在网络上亚麻人的二代孩子。见面后她把车开过来带着我转罗九公路,并一路向我介绍这个兰州人心灵之旅的后花园。

坐在车里观景,只感到道路蜿蜒险要,森林绿树成荫,山脉起伏多样,自然风光醉人。

车子停在了彩陶博览园,一眼望去,一个个硕大的彩陶散落在绿草如茵的地里,有彩陶空间廊架、蛙纹彩陶钵、旋涡纹彩陶瓮、彩陶亭等。

彩陶文化在甘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地湾、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文化绵延发展了五千多年,构成了一部辉煌灿烂的彩陶发展史。兰州也是是彩陶文化集中分布的地方,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

离开彩陶博览园,汤蕊开车直奔国学馆,她害怕时间太晚会闭馆,总想带着我转转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5点多我们赶到了国学馆,这是一个以“弘扬国学精粹,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集展示、观光、教育为一体的开放式博物馆,是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皋兰县文庙古建群而建立的。

国学馆坐落在九州台上,据说九州台是黄土高原上最厚的黄土层,厚重的国学历史植根于深厚的黄土层之上,愿我国优秀的国学能够代代相传。

院内制作国学代表人物雕像四十余尊,涵盖了先秦诸子及后世在哲学、医学、农学、文学、书画及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学人物。在人物生平、成就等的基础上通过石刻技艺再现人物衣着、五官、神态,突出人物的年代和性格特征,让观众对历代国学代表人物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成殿、尊经阁外墙上镌刻有经典书法美文和传世名画浮雕。《兰亭序》、《祭侄稿》、《前后出师表》、《岳阳楼记》、《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陋室铭》等,这些均为文中至美,书中至极。

我是文革时期68届初中生,初一没有上完便中断了学业,从小又特别喜欢看红色书籍,古文看不懂,基本没有涉猎过。如今来到国学馆,有点刘姥姥进大园,看到如此多的历代名家书写经典美文名篇雕刻等,眼睛有点不够看,脑子有点反应不过来。再看汤蕊,来到这里如鱼得水,她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我是自愧不如。

她特意把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和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拍下来发给我,为我回来写游记时用。也是在写游记时我才认真仔细的把这两篇诗文的白话文和作者的简介看了,才知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居然是出自《陋室铭》。

我也才明白汤蕊为我拍下那两篇诗文壁刻的用意。作者那种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生活态度正是我们现在努力去饯行的生活态度。70年代我曾经在厂里后勤科长的玻璃板下看到这样一句话:“岂能尽随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从此这句话便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灰蒙蒙的天上下着小雨,站在栏杆跟前向前远眺,朦胧中看到黄河宛若一条金色的丝带,穿城而过,绵延曲折,望不到尽头,我们仿佛身处天籁之境。

0 阅读:0
小曹奈奈

小曹奈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