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在河西走廊(16):高台西路军纪念馆

小曹奈奈 2024-11-16 13:32:33

文章可以分享转载,严禁剽窃

离开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返程的路上我把网友“海那边”的《东风纪行》发到这次旅行社的临时群里,想让大家从东风子弟的眼里、感受里看东风,我做梦也想不到这篇文章会让我在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有了奇遇。

吸引我来酒泉的还有一个让人想起来就落泪的人物,他就是曾叱咤风云的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熊国炳。

我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看到关于他的文章, 西路军兵败他被俘,被裕固族头人救了,一路乞讨向西想追赶部队,最后流落在酒泉。记得特别清楚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当年彭德怀就驻扎在酒泉,不知何故他没有去找。六零年他被活活饿死了。

六零年河西走廊的饥饿我亲历过,可是我们城镇户口有粮食定量供应,尽管不多,能维持生命。没有定量供应的农村人惨状我们亲眼看见,没想到作为一名立下过赫赫功劳西路军高级将领的熊国炳也倒在了饥饿的年代。那篇文章让我落泪了,从此熊国炳这个名字就印在脑海里。

他不曾为自己的功绩而骄傲,也不曾为曾经的经历而争取名利,他始终记得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兄弟们,记得过去战士们流下的鲜血。这位革命先辈的人生宛如一部荡气回肠的传奇,却以如此悲凉的方式画上句号。酒泉之行就想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走走看看,把对这位义薄云天、淡泊名利英雄的敬仰留在我西行路上的每一处烈士陵园。

在酒泉住了几天,对这个城市也不是太陌生了,9.22号早上轻车熟路的从9路公交车倒2路到酒泉南站,坐9点32的Z596离开酒泉到高台。

火车上没事翻看手机,一条信息把我惊到了:“酒泉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城市,占甘肃全省面积的42%。”

以前我去过嘉峪关和敦煌,这次从瓜州、玉门、金塔一路走来,想不到都在酒泉的辖区,唯独离酒泉最近的嘉峪关不在酒泉的辖区,是一个独立的地级市。两地之间距离也就25公里,是门对门的邻居,坐班车只有四元钱。

嘉峪关是甘肃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它的面积是1224平方公里。酒泉市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它的总面积达到19.2万平方公里。

6月份去南疆旅游,喀什地区16.2万平方公里面积已经让我目瞪口呆,想不到酒泉比喀什面积还大。

在我的惊诧中火车快到高台南站了,赶快收回思绪准备下车。在高台南站有班车到汽车站,在路人的指引下我向着离西路军纪念馆比较近的地方去寻找旅馆。安顿下来后没有顾的上吃饭,便急匆匆的赶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同样是80年代末我看到一篇关于董振堂的详细文章,他1923年毕业于颇负盛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31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领第26路军1.7万余官兵举行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4年10月,董振堂率部参加长征,红5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红5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1937年1月12日,董振堂奉命坚守甘肃高台县城,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激战9昼8夜后,于20日壮烈牺牲,为中国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时年42岁。

我从小极喜欢看红色书籍,可是脑海里没有董振堂的记忆,仅仅这一篇文章他就如同一座丰碑耸立在我的脑海,让我极度关注他和他的红五军英勇悲壮的故事。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便期盼着有生之年一定去高台祭奠他们。

离纪念馆越来越近,心情越来越激动,30多年的期盼,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纪念馆的前身为高台烈士陵园,走进园里绿树浓荫、道路两旁一块块的小石碑上刻着《红西路军烈士纪念树》。

迎面是由雕塑家何鄂创作的红西路军第五军“血战高台”的英雄群塑:几名头裹绷带的战士瞄准马匪,雕塑展现了红五军将士血战高台的情景。

巍峨耸立的红西路军英雄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庄严肃穆,高29.37米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党徽,党徽下为李先念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十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纪念碑后是中国工农红军阵亡烈士公墓,这里掩埋着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血战高台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多名革命先烈的忠骨。

纪念碑南北两侧分别建有董振堂、杨克明三檐双层五角亭纪念亭。这些建筑物与绿草地、松柏树相互穿插环绕,环境优美。我先去了董振堂纪念亭,把心中最深的敬意献给他。又去了烈士公墓,当我真正站在这里时才明白,在历史面前,曾经在书本上看到过的文字是多么苍白无力。3000多名革命先烈的忠骨,是红西路军悲壮征程的历史见证。

在杨克明纪念亭附近似乎听到有人喊我,我以为出现了幻觉,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高台我没有熟悉的人。又一声“曹奶奶”清晰的传进我的耳膜,转头一看,四个老人向我走来,看着我呆愣的眼神,他们向我自报家门:“咱们昨天一起去的东风基地,你在群里发的文章真好,特别是那个苹果的故事真感人。”在这里能遇到昨日同行的游客挺让人欣喜的,我跟着他们一起往外走,在大门口处我们留下了我独行河西走廊的第一张合影并互加了微信。

送走了他们,我又回去到两个展览馆仔仔细细的参观,高台战场的惨烈和西路军战士的英勇顽强是那样的震撼人心。

红五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战至一人时,他用仅有的一颗子弹对准自己。

“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马匪将董振堂和杨克明等人的头颅割下,悬挂在高台城楼示众。

如今董振堂、杨克明烈士的汉白玉半身雕像立在展馆里,鏖战高台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英雄的身躯虽然倒下了,可革命精神并未磨灭。

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下子将人带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西路军晓行夜宿,向西挺进,大漠戈壁苍凉严寒,部队得不到补给,战士们饥肠辘辘,冒着西北高原的凛冽风雪长夜行军。前有未知状况,后有马家军追赶,子弹越来越少,只能用食指紧扣扳机,等到敌人靠得不能再近时才开枪。天黑突出重围,天亮又被包围,于是再坚持到天黑,再突围……。

在高台血战中,红五军将士誓与高台城共存亡,以最简陋的武器和8倍于己之敌展开恶战,坚守孤城达半月之久。红军将士们殊死搏杀,鲜血洒满城内的大街小巷。

在展览馆里心情沉重的有点挪不开脚步,我曾经摘录一段话:“有名的英雄和无名的牺牲者,绿树掩映下金光闪烁的烈士纪念碑和这棕褐色的寸草不生的大漠戈壁,东征战果辉煌的胜利和西征血流成河的失败这相反相成的两面,才组成一部完整的历史。胜利的历史是露出地面的丰碑,为人们瞻仰、称颂!失败的历史则是深埋地底的基石,它默默地负载着高大的建筑。”如今西路军西行路上的每个地方都有纪念馆和纪念碑,他们为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得到广泛的传播,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已经成为全国反映红西路军历史最全面、最具权威的纪念馆,以此可以告慰每一个血撒西征路上的英烈们。

毛泽东曾经评价董振堂:“董振堂是个好同志,是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这样的同志。”朱德总司令曾为董振堂题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的事迹和英名,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里。”叶剑英元帅曾为董振堂题词:“英雄战死错路上,今日独怀董振堂。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

0 阅读:8
小曹奈奈

小曹奈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