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乃是一部血泪史,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昔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因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末民初,中国涌现了一批批不惧牺牲、救国救民的爱国人士。他们用毕生所学想要在苦闷的道路中寻求生机,帮助中国早日脱离苦海。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字复生。晚清总督谭继洵的儿子。1898年,他参与了戊戌变法,但未能成功,1898年九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宣武门菜市口英勇就义,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之死,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壮烈殉国之后,无数的有志之士都效仿谭嗣同,为中华的改革而流血牺牲。
谭嗣同他有两个学生,一个叫杨昌济,一个叫蔡锷。杨昌济有个学生叫毛泽东,蔡锷有个学生叫朱德,少年中国最终在他们脚下实现。
谭嗣同为改革,四处结识有志之人,终日在外游历,与夫人李闰聚少离多。李闰虽是一个柔弱的女人,却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对自己的丈夫很是支持。
直到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抓进了监狱,她去看望谭嗣同,见他满身是伤,即将被处死,李闰心如刀割,哽咽着说道:“我们成亲这么多年,却没有给谭家留下一个孩子,我很愧疚!”
谭嗣同安慰李闰:“这年头,多一个儿子,等于多了一个奴才!”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将中国在那个时代被外国势力肆意入侵的无能为力地展现了出来。
行刑之际,谭嗣同一点都不害怕,他的妻子哭得稀里哗啦,好几次昏倒在地,哭得稀里哗啦。为了悼念谭嗣同,她改名为“萸生”。
谭嗣同是一位不计较个人利益的政治家,他敢于面对危险,敢于面对死亡,意识到改革需要流血。但是他寄望于皇帝,期望“自上而下”地进行社会变革,主张“变法”首先要保住皇帝,而不是依靠人民。
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但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也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一家之言,姑妄论之,您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