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认知差距

城事知识局 2024-10-16 11:38:26

知名作家路遥曾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觉醒的早晚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人只有打破原有的认知,消除固有的偏见,才称得上觉醒。”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在忙碌中随波逐流,疲惫又麻木。在我最近读的《认知觉醒》这本书里揭露的就是,”我们像勤奋但又抵不过懒惰,想要努力却又陷入了无穷尽的低效循环中,想要精进却总是走弯路,找不到真正的发展路径。所以,到头来,说努力了么也努力了,说改变了么也做出改变了,但终究是无所成就,碌碌无为,大半生过去仍旧一事无成,只剩无尽唏嘘和懊悔。而反观那些活得阳光且精彩的人,无一例外他们在认知上都远远领先大多数普通人。作为《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原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曾有过困惑,也曾有过绝望。但最后他通过认知觉醒,找到了走出困境的方法。在书里,周岭无数次提及,“认知觉醒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根源。眼下的时代,人只有激活思维打开心智,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出局。”而头脑麻木的人,只能做可怜的“工具人”。在阿根廷曾有一步知名的动画短片《雇佣人生》。这部时长仅仅7分钟的短片将人的“无脑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每天早上7:15秃头男机械式的关掉闹钟,然后完成起床、洗漱、坐车上班……整个过程他动作熟练且面无表情,就像执行指令的机器人。更令人唏嘘的是,整个影片中的所有物品都是“工具人”。有人是桌子,有人是衣架,而秃头男则是办公室门口的一块地垫。这类“工具人”在《认知觉醒》这本书里被形象的比喻为“醒着的睡着的人”。他们看起来是醒着的,但实际上头脑和心智早已经沉睡多时。换做我们大多数人,一般都是按照“上学—上班—结婚”的既定路线,好像是被推着完成这些事。到头来发现这种惯性式的生活,让大多数人都疲于奔命,没有目标感,最后都混得浑浑噩噩。有那么一段时间想要做出改变,但坚持不了几天后又恢复了原貌,仍旧待在生活的泥泞中。正应了那句话,“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在《认知觉醒》这本书里,周岭还讲了一个“垃圾工人”卡罗尔的故事。说美国一位名叫卡罗尔的男子,原本是一名垃圾工人,偶然的机会他中了970万的彩票,一夜之间他从垃圾工人变成了超级富豪。拿到钱的卡罗尔买豪车豪宅,后来又沉迷赌博,浑浑噩噩过了7年时间,他终于把奖金悉数挥霍殆尽,又重新成为一名垃圾工人。我们事后来看,觉得我们如果有中970万大奖的时候,说我会怎么怎么,但大多数人都会和卡罗尔一样,几年之后又回到最初的起点。让卡罗尔回到原点的本质,就是在他的认知中,活着无非吃喝玩乐。所以他没有好好规划这970万该怎么花,怎么去提升自己的认知,让970万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个简单易懂的故事告诉我们,头脑麻木认知浅薄的人,最终都会回到最初的起点。即使给他无数的钱那也只会害了他。认知上如果不能觉醒,那终其一生都不会真正了解自己,提升自己,最后浑浑噩噩寥寥过完一生。人与人的一生,也终究因为认知觉醒后产生的差异,最终变得千差万别,社会发展也因此精彩纷呈。在这本书里,作者周岭也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说在几年前,他决定在主业之外再学一门新技能——编程。学了半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上班的公司领导要给公司升级办公软件,就从外面请来了程序员。但因为公司业务太专业,外面请来的程序员根本拿不准领导的需求。这个时候,周岭意外成为了双方沟通的一员。因为他既懂公司的业务,又会一些编程。所以在这次经历后,他也得到了提拔。尝到了学习甜头的他,后来又涉足了写作。通过几年公众号写作,也积累了读者,顺带还出版了几本书。如今的周岭,已经成为众人眼中的“斜杠青年”成功人士。对于他的成长经历,他不止一次提及之所以能有今天,全在于36岁那年意识到自己的颓废,承认过去多年的失败。那一次认知觉醒,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在这本书里,周岭也举了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一个案例。是说雷军在一次采访中文晨兴资本的刘芹,“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刘芹说,“天道酬勤,只要勤奋,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投资人。”但雷军摇头说,“天道不一定酬勤,如果只是重复低效的努力,再勤奋也没有用。”有一种说法可能大家也都听说过,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三种信息差。第一种是资源,我有但你没有;第二种是技能,我会你不会;第三种是认知,我懂你不懂。细细说来,资源可以想方设法去寻找,技能也可以花时间去学习。但想要提升认知,却不是花时间、花钱就能够很快有改变的。认知的提升是需要漫长的时间,无数思考之后的转变。要不然我们总说,一个人也只能在他认知范围内生活。在投资市场他也只能挣认知范围内的钱。还有一个故事,是说一位旅行的人在路上碰到了一个正在迁徙的部落。他上前问部落的老大说,“你们迁徙是因为以前居住环境变差了吗?”谁知老大却说,“是因为以前的居住环境太舒适了。安逸的居住环境会让族人的生存技能退化。只有定期迁徙,部落才能被逼去学习生存的本领。”搁在现代,我们最需要提升和觉醒的,则是我们的大脑。而要提升我们的大脑,周岭在书籍里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运用“理智脑”,找准思考“熔断点”。周岭将人的大脑比喻为一家公司。公司里只有三个员工——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前两位员工,在乎的是眼前的安逸与舒适,只有理智脑才会驱动深入思考。如果不刻意运用理智脑,人就会在“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中,沉迷于低级享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随时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刷视频而不是去看书、写作、学技能。所以,唤醒认知第一步就是对抗懒惰天性,养成正确的用脑习惯。养成正确的用脑习惯,将会“复利”我们深度学习的能力。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将人的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个层次。如听讲、阅读都属于被动学习,最终停留在脑海里的知识只有不到20%。包括讨论、实践和讲给他人的主动学习方法,留存在脑海中的比例大大提升到了60%、70%。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依然做不好认知觉醒的准备,核心原因还是不愿意跳出舒适区。我们大多数人想要改变,定个跑步计划坚持几天之后又不跑了。要么就是目标太简单没什么难度,没有获得感。要么就是目标定的太高坚持不下去。这样一来,这些改变最终都被放弃掉了。周岭在书里提到,想要最大限度激发潜力,就必须找准自己能力的“拉伸区”。在这个“拉伸区”里,我们既有向前探索的欲望,又有不至于被太高目标击溃的自信。这个观点和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在《心流》里提到的一个模型如出一辙:当人们对当前的生活事项感到焦虑时,说明他应该保持这个水平反复学习。然后循序渐进向外扩展,这样慢慢来也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眼下这个世界,只有认知处于上风的人,才能大概率赢到最后。而实现阶级、财富的跃迁,不过是认知完成升级后的事实展现罢了。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