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党的整个发展过程,其实是非常艰难,尤其是在红军时期,我们面临四面楚歌,因此当年牺牲了不少红军。
而红军时期,蒋介石更是对我党恨之入骨,用尽所有力量对抗我军,最后导致红军走上了长征,期间充满了艰辛。
在长征期间,红军面临过一个绝望的局面,那就是强渡乌江,当时国民党在后面追,前面则是乌江,可谓是逼到了一个死胡同里。
当年中央红军分三路向乌江进发,敌人为了阻止我们前进,便将沿江的民房烧毁,还将江边的船只烧毁,试图堵死我们的路。
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全长1037公里,而且水流特别急,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别说是进去游泳了,站旁边都觉得害怕。
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就被逼到这么一个地方,我军想了很多办法,拉绳架桥、竹筏强渡全都失败了。
后来有士兵在夜晚乘竹筏偷渡成功,白天则是与敌人进行搏斗,最终在历时不到一周的时候,红军全线突破了敌人的乌江防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部队以较小伤亡击溃了黔军6个团,一扫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从此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而这也只是长征中经历的一场战争,能从这个时期活下来的人,是非常幸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位也会随之提高。
但在1939年的时候,晋察冀军区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参谋长对自己的职务不满意,居然带着人拖枪出走,另起炉灶。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原则的重要性,而在军队中更是如此,这位参谋长的做法是“逃兵”行为,自然不能被容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之后有人发现,当初这位参谋长不仅活得好好的,甚至还以正军职待遇离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参谋长就是杨上堃,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利后,跟随中央红军长征,是当年经历过强渡乌江的战士,理应是一位勇士。
杨上堃出生在江西兴国,家中生活贫苦,但父母认为知识改变命运,因此9岁就将他送到学校,三年后其父亲去世,杨上堃也就辍学了。
为了生存,杨上堃后来给地主打工,期间饱尝生活的艰辛,直到红四军的到来,杨上堃便跟着大部队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上堃在1930年加入了共青团,那时候的他才17岁,次年加入红军队伍,参加了反“围剿”战役,后来参加了长征。
在强渡乌江的时候,杨上堃曾主动请缨带16名战士强渡,在当时这是非常冒险的做法,甚至说是赌上了自己的性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上堃和16名勇士乘竹筏奋勇向前,幸运地上岸了,之后打得三个团的敌人四散而逃。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使得杨上堃在军中名声大振,还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但在1939年做错了一件事情。
那时候军队调整,杨上堃由团参谋长变为担任参谋长,他觉得被降了职,实际上并没有,只是部队调整,职务变了而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彭老总说什么也要将他们枪毙,但毛主席不想这么做,认为杨上堃这番举动不是叛逃投敌,毕竟他的思想没改变。
最终在毛主席的力保下,杨上堃活了下来,还被送到抗大高级干部班学习,后来他认识到了错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2年杨上堃退休,待遇是正军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