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离职很久了,每次领导就一句话,‘招不到人’,我问他能不能说点别的,他说‘再坚持干完两个月吧。’”北京南五环的保安小王无奈道。
小王是安徽人,疫情前在老家的小工厂上班,有五险一金,每月到手工资7000多,后来因为疫情原因通过中介来到北京做了保安,没有社保,工资锐减到4500,因为没到个税起征点,税前即税后,“要不是因为疫情,这个工资在北京肯定招不到保安,我等于是拿着十年前的工资干活。”
“现在工厂已经陆续开始招工了,我很想回去,在这里当保安待遇不好,我在厂子里四菜一汤,在这里每个月只能吃饱。”无论从什么方面考虑,小王重新回到厂里打工都是更好的选择,不过在小王的规划里,他当下的选择不是回到老家,而是去其他南方地区的厂里。
“现在回去,现找工作,亲戚朋友一看,我成啥了?”中国人传统的面子思维在小王这里体现了出来。
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的原因,我看到商场外面的外卖员少了一些,于是向小王打听“外卖员是不是也有很多回老家了?”得到的答案很简单“是的。”
快递、网约车、外卖一直是我眼中吸纳失业人口的三大职业,当然保安、服务员等传统第三产业同样也是,当他们开始回归,这可以看做是经济复苏的微观表现,那宏观呢?
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91302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加5.2%。其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374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53659亿元,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502993亿元,增长6.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
宏观数据不错,但很多人质疑,而我一直喜欢向身边人表达与“很多人”相反:“再差,难道还能有疫情三年差?大家现在缺少的是确定性的增长机会。”
因为没有确定性的增长机会,降本增效成了大小企业的主旋律,但这会变成一种B端的踩踏,很大程度上减缓经济复苏的速度和幅度,尤其是大企业的降本增效。
过去我们喜欢讲“二八法则”,但今天大量中产进入快递、外卖、网约车大军,“二八法则”可能已经发展到了“一九法则”,这种背景下大公司所掌握的资源进一步集中,而他们却准备降本增效,这会容易形成一个悖论。
降本增效中的“增效”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增加效率、一种是增加效益,在我看来这二者并不矛盾,如果要分个高低,那么效益一定是企业永恒的追求。
所以降本增效翻译成白话就是“花更少的钱,赚更多的钱”,这并不矛盾,但大公司如果都想“花更少的钱,赚更多的钱”就会造成一个问题,企业与企业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加,这又会传导给在企业中的个体,“降本增效”在短期内尤其在经济低迷期是企业生存的良药,但长期去看是一种慢性自杀——不断“降本”,产业链和客户越来越穷,你去哪里“增效”?
在“死道友不死贫道”原则下,让企业“增本降效”是不可能的,但是“增本增效”是完全可以的,如何让大企业心甘情愿的增本?一个方面或许是政策+央国企带头增加调控力度,带头往前冲,另一方面是让所有企业都看到确定性。
至于确定性在哪里?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做展开。
不过,周期不会因人的预期或话题的沉重而被打破,再怎样,疫情终究是过去了,复苏终究回来的,只是早与晚、快与慢而已。
至于悲观者,他们所担心的也可以理解,因为周期的确定性更难寻找:我们不知道当前是底部,还是在去往底部的路上?
但对于小王来说,已经是底部了,所以......或许经济的确在复苏,要给出时间让“小王”们再跑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