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动荡:新势力的使命结束了

电动湃 2024-02-23 14:52:37

2月18日,高合召开内部大会,宣布即日起将停工停产6个月。

年前,高合已宣布延期发放1月工资、取消年终奖和全员降薪,其中1月工资在2月底补发。

年后,报道指在3月18日之前,还留在高合的员工仅有基本工资;3月18日之后仍留职的员工,只能得到上海市最低工资。

种种消息显示,高合已走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

而作为新年第一家被传出危机的新势力品牌,相信高合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在考虑「该不该救」之余,我们还该思考的命题是——

新势力们的历史使命,或许已经结束了。

在高合之前,已有多家新造车品牌登上了「边缘名单」。

其中,奇点、雷丁、威马、拜腾均已宣布破产。

至于天际、爱驰、恒驰、宝能、自游家等等,亦走到了生死边缘。

目前濒临一线的车企,有的是因为资质问题,还未上市就被迫离场。

有的尽管一度光彩夺目,但也被曝出管理层中饱私囊的问题,因而失去资本信任,于是走上了穷途末路。

至于有些连量产车影子都没出现过的,除了在资本市场走了个过场、留下一屁股债以外,也再没下文。

但是,高合跟它们不一样。

近两年,高合累计交付约1万辆,尽管体量不大,但其六七十万元的高端品牌定位,还是在市场里打出了水花。

如果单以高端品牌、产品个性来比较,高合的成绩不能说就比阿维塔差。

在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的共同加持下,阿维塔的起量,并非靠着豪华配置的CHN平台。

而是,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行的优惠政策。

谁敢打价格战,谁还有能力打价格战,这本质是回到了「拼爹」的原点上。

只能说,已闯出了名堂的高合,是败给了大环境。

新造车品牌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自我造血能力,只能一直烧投资人的钱。

按照公开数据显示,去年前三个季度小鹏的净亏损超过90亿元,蔚来累计亏了155亿元,而零跑则亏损了33亿元。

现时唯有理想实现了盈利,并且还是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目前已完全抹平了上市以来的净亏损。

但多数新势力的烧钱,仍没有止境。

因此,谁先完成上市,又或者得到大资本的入主,谁才能得到更多的试错机会。

好比说小鹏,它也曾出现过产品规划、渠道争端、内部贪腐等诸多问题,于是被迫开展了一轮大改革。

又例如蔚来,NT2.0车型尽出后,却没能改善交付量表现,这市场失利的结果亦早已被断定。

但直到当下,它俩依旧活得比高合要好。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蔚来和小鹏上市得早,且有地方资本的强力支撑,才有了一个个试错的机会。

反之高合的致命伤就在于,没能上市、没有大资本的持续滋养。

去年6月,沙特阿拉伯投资部曾与高合母公司的华人运通签署了一项价值56亿美元的交易。

然而据高合内部透露,这笔投资并没到位,双方只是达成了投资意向。

这一下,可谓断了高合一半的财路。

至于另一半,离不开是支撑高合起家的关键力量——盐城市的地方资本。

事实上,在每一个新势力的背后,基本都捆绑着相关的地方资本。

值得留意的是,在近段时间新势力的成功融资案例里可见——地方资本身影在退后,外资参与度在变得积极。

市场变局,正悄然改写着。

去年,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对蔚来进行了2笔战略投资,合计约33亿美元。

籍此,CYVN成为了蔚来的第一大股东,不过李斌仍为实控人。

再者,不久前安徽省能源集团、安徽省交控集团和蔚来达成协议,计划在安徽省内投资1000座换电站。

从2020年的「出资入主」,到2024年的「基础设施支持」,可以看出金主的输血出口缩小了。

小鹏方面,它在跟大众达成了在G9平台开发新车型的基础上,后者还以约7亿美元收购了小鹏4.99%股权。

同时,小鹏还多次释放信号,除了在供应链上共同采购以外,还希望能有更深入合作。

这当中不乏包括拓展欧洲市场,乃至更多的股权交易等等。

此外,去年Stellantis还以15亿欧元获得了零跑约20%股权。

在零跑董事会里获得2个席位之余,Stellantis还通过“零跑国际”的合资公司,掌握了除大中华地区以外,零跑全球其它市场的出口和销售业务。

现在谁是爹娘,显而易见。

事实上,中国车企对于国际兼并合作并不陌生。

早在21世纪前10年,也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车企就与多家国际品牌拉上了关系。

当时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收购英国罗孚部分资产,南汽拿下了名爵品牌,很快上汽也完成了对南汽的换股收购。

此外,吉利收购英国锰铜出租车公司、收购澳洲DSI变速器企业,还有当时美国福特旗下的沃尔沃品牌。

快20年以后,汽车业的国际兼并还在上演着,只是出资方和被投资方的角色变了。

这一次,是中国车企被拿下了。

当下,谁出现了经营危机?

谁拥有着财务杠杆的投资能力?

答案,呼之欲出。

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汽车行业,出现了“反向合资潮”,这当中不能否认被收购企业的价值性所在。

但这背后所传递的经济信号,跟2008年前后的美国,不能说完全没有共同特征。

也是这样的经济信号,导致了新势力最大的金主们纷纷收紧银根,由此给了外资入主的空间。

相对积极的一面是,目前被外资入主的车企都是新势力品牌。

至于像吉利、比亚迪、上汽这些主要根基则未被动摇,大盘依旧稳步向好。

叫人深思的是,前几年新势力以初生不怕牛犊的势头破土而出,毫不掩饰想要变革行业的志向。

但时至如今,最先「被抛弃」的,可能也是新势力。

新势力的出现,是凭着概念、怀着热血、拿着投资人的钱而生。

新势力的存活,是烧着投资人的钱而活。

这当中,「投资人」的角色才是核心。

而拿到投资后涌现的新势力们,是更多由创业者的能力使然,还是该感恩时代机遇?

在2009年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当中,国家明确对新能源车发展启动补贴示范工程。

在这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元年」里,相关部门计划到2011年电动车的年产能达到5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乘用车总销量的5%。

2010年,国内拉开了私人购买新能源车的补贴序幕,个人最高补贴可达5到6万元,最先定下来的推行时间为2010-2012年。

然而到了2012年,国内25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共推广车辆2.7万多辆,其中公共服务领域2.3万辆,私人购车仅4000多辆。

这种用真金白银换来的酷冷成绩,再度将发展新能源车的话题推向了争议。

而最终结束争论的,是2013年上台的新领导班子。

新领导选择了「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完成产业升级,以掌握新的发展机遇。

其中,除了坚定发展纯电驱动战略以外,还要着手解决好两个现实难题——

电动车的产业化落地,以及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在过去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里面,购买主力是以公交系统的出租车、公交车、城市客车公司为主,因此地方主义色彩尤其浓厚。

此外,在当时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里,不同地方均要求:

凡没有被列入地方推广目录的车型,均得不到地方补贴。

那时的比亚迪也无奈表态,「如果不在当地建厂,你根本就进不了这个市场。」

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转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业化落地,以及发挥「新晋汽车生产商」鲶鱼效应的需求,迫在眉睫。

其中,那年在国内开售的特斯拉Model S,尤其受到了领导层的关注。

而在新领导力主的改革下,2014年7月相关部门下发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新政——

明确各地要执行国家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不得采取制定地方目录。

后来我们还看到,新造车企业获得了电动车生产资质,地方保护纷纷转变为了地方资本支持。

通过资本赋能,发挥企业家动能,新势力品牌由此浩浩荡荡在各地涌现。

在新势力里面,「合肥+蔚来」的案例是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典型范本。

在合肥入主蔚来以后,得益于在资本市场上的获利,此举又反哺回了当地的电动车产业投资。

这当中,以大众不断加码对合肥的投资最为明显。

而在最新的政府报告里可见,合肥也不再低调,明确将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基于这样的双赢案例,可以看到地方赢了资本和产业投资,而新企业也得到了发展力量的支持。

但是「双赢」只能确保开局,不能保证结局也是双赢。

从血缘关系上看,新势力不是央企、国企一般的「亲儿子」。

从实力规模而言,新势力又不如吉利、比亚迪这样具备实现国家意志能力的大型民企。

从出身溯源来说,新势力更多是破除地方主义时的一道新口子。

因此,每个地方都需要为自己的投资负责,为自己一手捧起的新品牌存活负责。

站在国家层面而言,在新势力潮出现以后,通过发挥「地方+企业」的能动性,电动车的产业化真正在神州大地上完成了落地。

籍此,真正实现了能源革命的国家战略。

时至如今,以比亚迪为首的龙头车企已登上了国内乘用车销冠席位。

同时,以大众集团为首的德国车企亦愿意跟随投资,一同投入到电动车浪潮当中。

此外,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零售量达到773.6万辆,是美国对应销量的5倍。

要知道在「提速发展新能源车元年」的2014年里,当时新能源车销量落后的还是中国。

显然在经过10年以后,由中国推动的能源革命、产业超车,已步入了正轨。

可以说,如今新势力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这时也是从资本投资阶段,步入到了市场残酷抉择环节——

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造血能力,当初新势力是拿到谁的钱而生,当下也会因为拿不到谁的钱而亡。

参照2015年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的发言:

「创业者企业家拿自己的真金白银投入,它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应该说都是理性的。」

「他们正是以自己的付出,在加速探索过程,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定义、商业模式、融资模式等,在试错中献出新的火花。」

「投资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政府搭建好的市场平台,承担起守门人的角色,打造富有活力有序竞争的市场。」

「进入者中,大多数可能会被淘汰,但不能不给他们机会。」

这10年里面,机会给了,钱到位了,电动车产业化落成了。

这10年里面,有些新势力没抓住机会,钱一再亏光。

那么,背后的投资人还会不会继续输血、能给多少,这只能看命了。

当下遇到经营不济的新势力,想指望再有白衣骑士出手相救,恐怕不是易事。

财政能力受限、金融监管趋严,固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条件。

但淘汰出清的结局,亦早已被写进了议事规则。

未来几年,是新势力们完成对行业的颠覆,还是传统品牌重新夺回市场焦点?

这答案抉择,可能不是那么难。

0 阅读:24

电动湃

简介: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