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高考文言文《家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龙文国学苑 2017-11-20 08:55:21
2016年江苏高考文言文《家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讳言,不说,避忌,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运送谷物,这里指捐纳财货)入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淹蹇(yānjiǎn,停留,阻滞)二十年。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如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捐馆(死的比较委婉的说法,“捐”指放弃,“馆”指官邸,字面上来说,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官邸,一般是指官员的去世。后遂以“捐馆”为死亡的婉辞。亦省作“捐舍”),家难渐至。大父(祖父。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在原成为的基础上再长一辈。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来时太夫人已不幸。”——我来的时候您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文恭。文恭墓木已拱(gǒng,两手合围。这里指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围之粗),攀条泫然(xuàn rán,流泪的样子),悲咽(悲伤呜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yì yì ,忧郁不乐的样子)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心中有逝者的言语。中:内心。忌者:指去世的祖父。亦说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中:zhòng,受到,遭受。忌者:嫉妒别人的人),言大父近开酒肆(酒馆。肆:店铺),不事文墨(指文书辞章。亦指写文章,从事文字工作)久矣,故见大父辄唏嘘(xī xū,叹息)。是日将别,顾(回头)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jiǎn,困苦,不顺利),特(只,只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相如料到秦王只不过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着给赵国城池,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耕而不获耳,藨蓑(biāosuō,耕耘。藨:古通“穮”,除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zǒubǐ,疾书)成,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洁惊喜,击节(打拍子。后用来形容对别人的诗、文或艺术等的赞赏)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阳和子(你的父亲。张如霖的父亲号阳和。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其(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大王如果真的这样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应该差不多治理好了吧?《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正月初一。朔:农历每月初一。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分别表示农历每月初一、农历每月初三、农历每月十五、农历每月十六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清·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chuò,中途停止,废止),病目眚(shěng,眼睛生翳。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下帏(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指科举考试时考生或监考人员等进入考场),日未午,即完牍(dú,古代写字用的木片)。牍落一老教谕(官名。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房(明清乡试、会试分房阅卷处所。亦指分房阅卷的考官)。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即李九我。明朝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福建泉州新门外人,为政以“清、慎、勤”著称于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詈(lì,骂。明·张溥《五人墓碑记》:“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来骂他,谈笑着死去。清·龚自珍《病梅馆记》:“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愿受到他们的辱骂,开辟一座病梅馆来贮存它们)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乡试、会试分房阅卷处所的试卷)且(将要,将近。《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尽已。教谕忿恚(愤恨。忿:忿怒。程度轻一点。 恚:愤恨。程度重一点。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其众。”——吴广故意屡次说要逃跑,使将尉恼怒,令人侮辱吴广,来激怒他的人)而泣,公简(检查,检验)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笑料,谈笑资料)耳。”公曰:“亟(jí,赶快,急切)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拍手。多表示高兴、得意)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旧时点校书籍用的丹砂和铅粉。用朱笔书写,用铅粉涂抹)。《易经》以大父拟元(打算定为第一。拟:打算。元:头、首),龚三益(人名,万历二十三年乡试取得第一名,万历辛丑进士,选庶吉士,累迁侍讲)次之,其余悉置高等(古代举官选士,政绩学业获优良者)。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liáo cǎi,同僚)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黄汝亨,字贞父,钱塘人,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议)善谑弄(xuè nòng,戏谑嘲弄),易(看不起,轻视。唐·柳宗元《童区寄传》:“贼易之,对饮酒,醉。”——两个盗贼看见他象普通孩子一样恐惧哭泣,所以就不再注意他,认为他没有威胁,两人便开始坐在一起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大父为纨绔子(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巡方(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下疑狱(案情不明、证据不充分、一时难于判决的案件),令五县会(会同,一同。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降武。”——苏武的伤逝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理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鞫(jū,审问犯人)之,贞父语同寅(tóngyín,同僚。旧称在一个部门当官的人)曰:“爰书(中国古代的一种司法文书。秦汉时通行。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爰书,包括检举笔录、试问笔录、现场勘验笔录、查封财产报告、追捕犯人报告等。“爰书”是在封建诉讼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它的出现表明封建诉讼制度的日益发展)例(指按照惯例)应属(归属,隶属,属于)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使……陷入困境)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坚决推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xīrán,吸气的样子)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即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的朋友。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满六载,考(考核)卓异(突出,出众)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忭,号阳和,谥文恭;张如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蓑: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    鞠:审讯

【答案】B

【解析】病:患病。“病目眚”指眼睛生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答案】D

【解析】“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错。“吾将以困张广昌”句中的“困”不是“遇到难题”,而是要“使(张广昌)陷入困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解析】(1)注意关键词“已(结束,完结,这里指算了)”“期(希望)”“坠(损害,毁掉)”,注意译文要通顺。

(2)注意关键词“经书题(谈论经书的文章的题目)”“文立就(文章一下子就写好了)”“言及者(谈到此事的人)”,注意译文要通顺。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答案】①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②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③考题出自经书;④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解析】答此题时,要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中认真查找相关信息。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句,可归纳出“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的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归纳出“考题出自经书”这个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一句,可归纳出“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的特点;根据“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一大段的叙述,可归纳出“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的特点。

 

【参考译文】

       祖父名叫汝霖,号雨若。年幼的时候喜欢古文,博览群书。年少的时候不肯临池学书,字写得丑陋笨拙,每当参加主管部门举行的考试,就不能成功。于是捐纳财货于官府进入太学学习,滞留科场二十年。曾祖父去世,家中遭遇的重大不幸事故渐渐到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梯,用轴辕传送食物,有多年没有下楼了。江西的邓文洁到越地来,凭吊文恭。文恭坟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粗了,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悲泣哽咽地离开。祖父把他送到邮亭,文洁对着祖父闷闷不乐,大概是因为文洁心中有逝者的言语(亦说原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祖父违背父母的意愿开设酒肆,不从事学习很久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声叹气。这一天将要离别的时候,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泣着说:“侄子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只是没有收获罢了,即使这样也不敢不勤奋。”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一考你。”于是姑且以“六十而耳顺”为题,祖父马上动笔,很快就写完了,连一点删改都没有。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赞叹说:“你的文章当会闻名于世的,何止获取科场的名声?您父亲大概可以永生了。 

       甲午年正月十五,祖父就到南都去,在鹤鸣山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止,眼睛生病,放下帷帐静坐了几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试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写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试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文牍送到一老教谕房内。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七分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李先生说:“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第二,其余的五篇也全部放置在优秀试卷中。 

       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授予清江县令,调任广昌,幕僚当中有许多名士。黄贞父先生善于戏弄人,看不起祖父,认为祖父是纨绔子弟。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把有疑问的案件下发,命令五县共同审讯,贞父对同僚说:“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按照惯例应该交给我来写,我不接受,你们也不要接受,我将要以此使张广昌陷入困境。”祖父知道他的意思,没有坚持推辞,执笔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都是引经据典,断案如同老练的文吏,贞父张大嘴巴,连呼“奇才!奇才!”于是和祖父成为朋友,成为莫逆之交。六年期满,考定非常优异,名列第一。

 

【考试版】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唏嘘。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蓑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忭,号阳和,谥文恭;张如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蓑: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    鞠: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0 阅读:0
龙文国学苑

龙文国学苑

国学经典诵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