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亲戚家小孩去深圳打工,几个月后回家,谈及对深圳的印象,他说那里环境挺好,但就是感觉人似乎没有什么“人情味”。
这是相对我们当地来说的。毕竟他习惯了本地“礼多人不怪”的文化,不管亲戚之间还是朋友之间,礼数比较多,亲密感要强一些。
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些在北京、上海等地方上学或打工的年轻人,也是差不多的感受,都说大城市的人“冷漠、薄情”。
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地方,“人情味”似乎就浓一些。
这是什么原因呢?
经济发展水平好的地方,人往往“薄情”,为什么?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规则,一个是边界感。
首先说第一点,讲规矩、守规则的地方往往经济发展就快,反过来,一个地方如果处处都是人情世故,那自然就会固步自封,慢慢成为一潭死水,难有发展。
这点想必很多人都有体会,比如在某些县城要办个事,你有没有熟人和关系,办事的效率和遭遇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而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大家都习惯了按照游戏规则做事,大家都达成了共识,这样效率最高,最公平,最有利于多数人。
所以经济发展水平跟规则有很大的因果关系。我们很多地方的问题就在于规则不明确,人为因素太重,规则经常被无视和打破。这样就很麻烦,因为别人都没法相信你。
边界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大城市里的人际关系与其说浅薄,不如说是边界感强。大家可以交朋友,但朋友确实跟家人不大一样,关系再好的朋友也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行。
这其实是好事,是成年人有理性的表现。否则物极必反,关系没有界限的话,两个人之间就容易出问题,毕竟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谁都反感别人的逾越。
正因为独立和理性,所以才明白适度才是好的,这样关系才能长久。换句话说,这样才有利于关系的稳定和长久,是对友情的保护和成全。
人际交往需要看缘分,志同道合的知己难遇,在人生的大多数时候,身边都是人来人往,如果对此不能正确看待,那无疑是自寻烦恼。
所以,“薄情”是一种度,它比无情好,也比深情长久,这是社会在进步的标志之一。
不薄情的地方,麻烦也多。很多70后、80后对此应该有印象,比如一个庄上几百户人家,彼此都有亲戚或人情往来,平常走动很多,互相麻烦,这看起来有人情味儿,但实际上大家都想要逃离。
为什么?因为比较,因为过多往来带来的是非恩怨,而且时代不一样了,大家都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都怕麻烦,越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就越觉得过多的人情往来是负担。
大家想一想,“人情”是什么?人情其实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义务,是对别人负责,都穷的时候是没办法,大家要抱团取暖,但如果自己发达了,又有谁愿意带着一帮亲戚朋友一起发财的?
不是说没有,而是很少。而且很多人“靠别人”的思想很严重,你不帮他等于得罪了他,你帮了他也往往会招致怨恨和依赖,“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种情况也算司空见惯。此时,人情味其实比薄情更无情。
当然,薄情寡义总是不好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尽一份心,尽一份力。
总之,难得糊涂。我希望大家看“静静聊人生”的文章,能够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差。我不希望大家只看到人生消极的一面,而忘了积极的一面。
还是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因此静静的态度是,我们应该看破假象,但在具体生活中又要难得糊涂,水至清则无鱼,和光同尘才是大智慧。
随遇而安嘛。在大城市你就薄情一些,融入那种适度的人际关系之中。在小地方你就热情一些,也是融入那种人情氛围之中。这样才是与世无碍。
人生在世,要紧是利己利他,力量不够的时候就独善其身,力量大了以后就兼济天下,“兼济”自然是要从身边人开始才对。如此一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算白忙活,到最后能够问心无愧就容易我心光明。这人生,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