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何似清歌倚桃李,一炉沈水醉红灯。
——宋·黄庭坚《戏答龙泉余尉问禅二小诗》
像似在桃李花开的树下悠闲地唱着歌,旁边还点着一炉香气袅袅的熏香,红灯映照下,人都陶醉了。山谷道人戏答龙泉尉,将禅机藏进声色光影。这看似风流的场景里,红灯沈烟俱成指月之手,教人想起临济宗的当头棒喝。
02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宋·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那些如芳香甜美的荣华富贵,世间纵然有,但从来不到我们辛氏家门。稼轩自嘲门户冷落,却以芳甘浓美反照志士清贫。这阙《永遇乐》残句,竟比完整词章更显英雄末路的苍凉底色。
03
酌酒月为伴,开门山近人。
——明·邱云霄《偶成》
晚上倒上酒,让明月做伴,打开房门,感觉山就近在眼前,伸手可及。邱云霄偶成诗中,自然成了最忠实的知己。这般开门见山的野趣,原是明人逃离党争的精神桃源。

04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宋·张孝祥《《西江月·丹阳湖》》
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沉浮我已习惯,无论到哪里,我的心一片悠然。于湖居士泛舟丹阳湖,将半生漂泊凝成悠然二字。这超脱非是妥协,而是看透风波后的智者胸襟。
05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南唐·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东逝的流水,一去不返,回想这一生,就像大梦一场。后主亡国后夜听风雨,将人生虚幻写成血色偈语。这一梦浮生的顿悟,竟比故国不堪回首更显彻骨之痛。
06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宋·苏轼《行香子·述怀》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东坡述怀词中的满斟,是对抗虚无的仪式。月光浸润的酒杯,盛着宋代文人最后的盛唐余韵。

07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清·黄景仁《感旧》
离别之后,隔着盈盈一水,枉自千万遍相思。今日重游旧地,回首往事,彷佛已隔三生了。好一声三生之叹,把时空褶皱里的情殇写成佛家公案。这般穿越生死的思念,让古典爱情有了现代意识的裂痕。
08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
——唐·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在流水脉脉中我的诗意大发,落花间梦了无痕。钱起送别诗中的流水落花,成了中唐文人命运的隐喻。这诗成与梦尽的对照,藏着大历才子们的幻灭感。
09
揽流光,系扶桑,争夺愁来一日却为长。
——宋·贺铸《行路难·缚虎手》
抓住流逝光阴不松手,把太阳拴在扶桑颠。哎,无奈,忧愁袭来,一天一天长一天。贺铸行路难中,英雄扼腕的悲愤化作追日狂想。这徒劳的系字,写尽北宋志士在党争漩涡中的无力感。

10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
——宋·柳永《少年游·十之三·林钟商》
她的眼神明亮如水波荡漾,远处山峦轻轻横卧,她微微一笑,简直能让整个城市的人都为之倾倒。耆卿少年游词,把艳情写成地理图志。这层波潋滟的眉眼,竟让北宋的市井都有了神话色彩。
11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宋·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几枝寒梅立在风中,浮云在天上来来去去,梅花白如胜雪。石湖居士咏梅词,以数枝雪写尽宋人审美精髓。墨痕里的留白处,尽是玉骨冰魂的傲气。
12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宋·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在那江边,却听到,杜鹃声声叫:不如归去“,让人更添愁绪。柳三变羁旅词中,鸟鸣成了最刺耳的乡愁。这不如归去的催促,让北宋的雨幕永远带着潮湿的惆怅。

13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宋·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海棠的花瓣还未像雨点般坠,梨花的白色花瓣已经如雪花般纷纷飘落。原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王元泽眼儿媚词,以花信为刀解剖春逝。这一半春休的精准,让政治家的冷眼与词人的敏感奇妙交融。
14
当时爱缩山川去,有夜自携星月来。
——唐·方干《赠天台叶尊师》
以前我特别喜欢跑到大自然中去,享受山川之美,有时候晚上还会自己带着满天星月回家,感觉特别美好。方干赠叶尊师诗,把道术写成浪漫奇想。这自携星月的狂傲,让晚唐的求仙风潮透出最后的华彩。
15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宋·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山谷道人游览词里的穿花,是文人最诗意的突围。这般浩气虹霓的想象,让贬谪之路成了朝圣之途。

16
挂云和八尺琴,卧苔石将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云心无我,云我无心。
——元·卫立中《殿前欢·碧云深》
把几间茅屋和碧云一起租过来,碧云留在松阴上,再挂起名贵的云和八尺琴,卧在苍苔石上把云根当做枕头枕,又折下梅花拿到云梢上浸润,任运自在的云心没有常住的我,云儿和我没有半点尘念俗心。卫立中殿前欢曲,将隐士生涯写成云水禅心。这无我无心的境界,竟比《庄子》的逍遥游更近道髓。
17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宋·黄庭坚《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渔翁归来的时候已是水寒江静,只见满目青山明月当空。山谷诉衷情词中的「载月」,把归途写成精神还乡。词人以诗家之化境写禅宗之悟境,用自然超妙之景象征自己词人觉悟解脱,展示出由凡入圣的心志襟怀。
18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
——明·施耐庵《水浒传》
窗外的日光弹指间就过去了,餐未用毕窗边花草的影子就移到座位前来了。《水浒传》此句以光影写杀机,让寻常酒宴暗藏山雨欲来。这般举重若轻的笔法,最显施耐庵的世情洞见。

19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五首·其二》
经历春雨的芍药花上饱含雨露,仿佛含泪的少女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好似无力低垂,惹人怜爱。少游春日诗中的拟人笔法,让草木成了情感载体。这有情无力的对照,竟是北宋婉约词的美学纲领。
20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明·张岱《陶庵梦忆》
月光透过树林的缝隙,斑驳地洒落在地面,稀稀疏疏犹如残雪一般。张岱忆陶庵,月光经林叶过滤竟成文人心迹。这般残雪之喻,让晚明的月色永远带着遗民泪痕。
21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唐·李商隐《谒山》
想要向麻姑买下沧海,沧海却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忧郁王子李义山以买沧海,把求仙写成荒诞交易。这杯冷露,浇透了晚唐文人最后的长生幻想。

22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宋·黄庭坚《杂诗七首·其一》
世上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权势富贵呢?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终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山谷杂诗中的「梦鹿得鱼」,撕开认知的虚幻面纱。这冷峻诘问,竟成宋代文人怀疑主义的先声。
23
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宋·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
醉了已不知我是谁谁是我了,不是明月不是白云不是飞鹤。稼轩雨岩词里的“三非”,把存在焦虑推向极致。这般混沌状态,反照出南宋志士最清醒的痛苦。
24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宋·章良能《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
处处都寻见昔日游历的依稀脚印,无可找寻的只有失去的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词,“无寻处”三字写尽中年惘然。这遗失的何止童心?更是对世界最初的热望。

25
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
——宋·王安石《染云》
就像是把云朵染成了柳叶的颜色,又把清澈的水剪成了梨花的形状,真是把自然美景融入生活的诗意情境。荆公染云诗中,自然成了任人打扮的傀儡。这霸道的「染」「剪」,暗藏变法者重塑乾坤的野
26
桥上水光浮雪,桥下柳阴遮月。
——宋·李石《如梦令·桥上水光浮雪》
桥上的水面反射着如雪般的光亮,而桥下柳树的阴影则遮住了月光,就像在享受一个宁静的散步时光。李石如梦令词,用桥分割光影世界。这上下对照的构图,让宋词有了现代摄影的时空交错感。
27
云海尘清,山河影满,桂冷吹香雪。
——宋·曾觌《壶中天慢》
天空中云海翻腾,尘埃显得格外清新,山河的影子在周围弥漫开来,桂花在冷风中飘落,带来阵阵清香。曾觌壶中天慢词,把中秋月色写成玉宇琼楼。这尘清影满的意象,让南宋的夜空永远悬着未圆的乡愁。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