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云南保山地委书记退休,拒绝服从组织安排:我要回家乡种树

红色风云录 2025-03-28 13:49:30

1988年,杨善洲终于退休了。按照他地委书记的级别,组织上本打算安排他到省会昆明养老,结果杨善洲却婉言谢绝了这一安排,他要回家乡义务植树造林,帮家乡人办点实事。

杨善洲出生于保山市施甸县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小的时候曾读过6年私塾,后来家里实在无力负担学费,杨善洲只得辍学回家,跟着当地的石匠学手艺。后来父亲病逝,母亲为了生计,经常带着杨善洲到大亮山上挖野菜、草药,再拿到集市上卖。

可以说,是大亮山养活了杨善洲一家,因此杨善洲对于大亮山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计划经济时期,大亮山因大规模毁林开荒,山体裸露、水源枯竭,旱涝灾害频发。杨善洲看着大亮山一点点变秃,心中无比痛心,在他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曾带着人徒步24天,详细了解大亮山的情况,并且留下了一句话:“退休后,我会给家乡办一两件事。”

为了支持杨善洲,县里抽调了17名同志,跟着杨善洲一起去筹办大亮山林场。正式进山的那天,杨善洲将建设用的物资和生活用具都带上了山,整整用了18头骡子才把所有家当都装完。

当天晚上,杨善洲召集大家在简易的窝棚里开了一次会,由此杨善洲开始了长达22年的造林生涯。

山上没有住的地方,杨善洲就带着大家用树枝搭窝棚,结果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后来她们又修起了油毛毡棚,结果冬天冷,夏天闷,一到下雨天棚子里到处都是湿的,上山没几年,杨善洲就患上了风湿病和支气管炎。

1992年,林场终于建起了砖瓦房,大家首先想到了杨善洲,结果杨善洲说什么都不肯,坚持将砖瓦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自己又住了9年的油毛毡棚,直到所有人都搬进了砖瓦房。

由于上山没有铺装好的道路,往山里运苗和物资全都要靠马驮人扛,杨善洲经常一边赶着马,一边挑着担子,在山里一走就是大半天。买树苗遇到资金困难,杨善洲就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捡别人丢掉的果核当种子,积少成多再用马驮上山。没多久,林场的育苗基地就正式启动了。

在建林场的同时,杨善洲还时刻关注了老百姓的生活。在回乡的20多年里,杨善洲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给6个村修通了公路,给8个村通了电。大家都开玩笑地说杨善洲发财了,整个大亮山林场1000余万棵树,至少价值三个亿。

然而在2009年,杨善洲却无偿将大亮山林场的经营权交给了国家。县委要奖励给他10万元,被杨善洲当场拒绝:“我造林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群众,我一分也不要!”

后来保山市政府奖励给杨善洲20万,本来杨善洲也是不要的,但在市政府同志的劝说下,杨善洲收下了,将20万一分为二,一半捐给了当地的中学,一半给林场修建瞭望哨,给老百姓修了洗澡堂。

2010年,杨善洲因病住进了医院,自此便再也没有回家。临终前,杨善洲留下遗言:“我死后不接礼、不待客、不浪费、不铺张,悄悄地来,悄悄地走。”

0 阅读:64
红色风云录

红色风云录

欢迎大家关注红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