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神》抹黑的商纣王,其实是个有本事的王

闲人杂谈 2025-01-06 20:23:48
被 “妖魔化” 的商纣王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商纣王是一个昏庸无道、残暴奢靡的典型暴君形象。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将纣王描绘成沉溺酒色、宠信妲己、残害忠良、滥用酷刑的恶君,诸如 “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剖比干心” 等情节,更是让人不寒而栗,仿佛他就是邪恶的化身,致使商朝民不聊生,最终走向覆灭。

然而,历史上的商纣王真的如此不堪吗?随着对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所熟知的纣王形象,或许是被过度抹黑了。毛主席就曾多次为纣王 “正名”,指出把纣王单纯看作坏人是错误的,他认为纣王是 “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这一独特见解,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重新认识商纣王的大门,促使我们去探寻历史真相,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商纣王。

一、《封神》中的残暴形象(一)酒池肉林,奢靡无度

在《封神演义》的描述中,商纣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下令建造了 “酒池肉林” 这一极度奢靡的场所。他命人挖掘出巨大的池子,将美酒源源不断地注入其中,使其大到足以让人在里面畅游嬉戏。池子周边,挂满了各种烤肉,这些肉来自于打猎捕获的飞禽走兽以及人工饲养的牲畜,种类繁多。纣王与妲己等妃嫔整日在此处寻欢作乐,他们赤身裸体,穿梭于酒池肉林之间,渴了便直接俯身饮酒,饿了就随手摘取肉来啃食,完全沉浸在这荒淫无道的生活中,丝毫不顾百姓的死活与国家的兴衰。

(二)炮烙之刑,残忍暴虐

炮烙之刑更是纣王残暴的典型例证。相传,妲己见到蚂蚁在烧热的铜柱上受炙而挣扎掉落火中,便向纣王献计,制造炮烙之刑。纣王欣然采纳,命人竖起铜柱,在柱下燃起熊熊炭火,将铜柱烧得通红。行刑时,让犯人赤脚在滚烫的铜柱上行走,犯人因难以忍受剧痛,纷纷失足跌入炭火之中,瞬间化为灰烬。而纣王与妲己却在一旁观赏,看着犯人痛苦挣扎,他们不仅毫无怜悯之心,反而以此为乐,这一刑罚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使得朝中大臣与百姓人人自危。

(三)听信谗言,残害忠良

纣王的昏庸还体现在他听信妲己等谗言,肆意残害忠良之士。比干作为商朝的丞相,同时也是纣王的叔父,他一心为国,多次直言进谏,劝纣王远离妲己,回归正道,治理朝政。然而,妲己对比干恨之入骨,她佯装生病,称需要比干的 “七窍玲珑心” 做药引才能痊愈。纣王竟不辨真伪,听信妲己的妖言,逼迫比干挖心。比干悲愤交加,但为了殷商社稷,他毅然剖腹挖心,最终壮烈牺牲。如此行径,寒了众多忠臣的心,也让商朝朝堂陷入混乱,国势日益衰微。

二、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

(一)天资聪颖,能文能武

据《史记》记载,帝辛 “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可见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资。年少时的纣王,思维敏捷,口才出众,能够迅速理解并回应复杂的问题,与人交谈时常常引经据典,对答如流,令周围人赞叹不已。不仅如此,他还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武力,力气之大超乎常人想象,能徒手与猛兽搏斗,毫不畏惧。在一次狩猎中,众人面对一只凶猛的老虎束手无策,纣王却挺身而出,凭借自身的勇力和敏捷身手,成功将老虎制服,这一壮举更是让他声名远扬,深得父亲帝乙的喜爱,也为他日后继承王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开疆拓土,功绩赫赫

商纣王在位期间,致力于拓展商朝的疆域,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对东夷的征讨。东夷部落位于商朝东部,时常侵扰商朝边境,对商朝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纣王毅然决定出兵征伐,他精心筹备,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多次亲率大军奔赴前线。在战争中,商军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他们装备精良,战术高明,一路势如破竹。纣王运用巧妙的战略布局,分路进击,逐步击破东夷各部的防线,将商朝的势力范围不断向东南推进,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使得商朝的疆域大幅扩展至江淮流域以及沿海一带。这一伟大功绩,不仅巩固了商朝的统治地位,还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用人唯才,打破常规

在用人方面,纣王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眼光与魄力。他不拘泥于传统的门第观念,敢于打破贵族世袭的用人制度,大胆启用出身低微却才华出众的人才。费仲,虽出身平凡,但他智谋过人,精通经济之道,纣王看中他的才能,委以重任,让他负责管理国家财政,费仲也不负所望,在其位上为商朝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使得国库充盈;飞廉、恶来父子二人,以勇力著称,纣王将他们招募至麾下,让他们在军事领域发挥特长,为商朝的军队建设和对外征战立下赫赫战功。这些举措无疑冲击了旧有的贵族势力,为商朝的政治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三、毛主席眼中的商纣王

毛主席一生熟读历史,以其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审视过往人物。他在读史过程中,常常对那些被传统观念定格为 “反面” 的人物提出新颖见解,商纣王便是其中之一。毛主席多次强调,把纣王单纯看作坏人是错误的,他主张为纣王 “翻案”。在他看来,纣王是 “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毛主席这一观点,是基于对历史发展宏观脉络的把握。在古代,开疆拓土、促进民族融合对于国家的兴盛、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纣王向东南用兵,将商朝的势力范围拓展至新的地域,让中原文化得以辐射,不同族群得以交流融合,这无疑为华夏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他跳出传统史书对纣王的刻板批判,从民族统一、疆域拓展等多维度肯定了纣王的作为,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位古代君王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新思路,促使后世学者沿着这一方向,去挖掘更多被尘封的历史真相。

四、纣王形象为何被抹黑

(一)周朝正统性的需要

商周交替之际,周作为新兴势力推翻商朝统治,为了向天下昭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与正义性,亟需在舆论上为 “武王伐纣” 构建充足理由。在当时,“天命” 观念深入人心,统治者皆宣称自身受命于天,周人便利用这一点,将纣王描绘成一个逆天而行、残暴荒淫的君主,声称纣王的种种恶行触怒了上天,致使天命转移,周人是顺应天意、替天行道,以此来为伐纣之举披上神圣外衣。他们四处宣扬纣王的 “酒池肉林”,将其正常的祭祀、礼仪活动歪曲为奢靡无度的享乐;夸大 “炮烙之刑” 等刑罚,凸显纣王的残忍暴虐,让百姓相信商朝在纣王的统治下已民不聊生,周人起兵是拯救苍生之举,从而使周王朝的建立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稳固自身正统地位。

(二)文学作品的渲染

随着时间推移,文学作品对纣王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封神演义》作为明清时期极具影响力的神魔小说,它以武王伐纣为蓝本,融入大量奇幻元素,在民间广为流传。作者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冲突性与可读性,采用夸张、虚构的手法,将纣王的负面形象进一步放大。在书中,妲己被塑造成祸国殃民的妖女,纣王完全受其魅惑,失去理智,进而犯下诸多不可饶恕的罪行,把复杂的历史兴衰简化为忠奸对立、善恶分明的戏剧冲突。这种生动形象却背离部分史实的描写,迎合了大众的阅读喜好,使得纣王的暴君形象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让后世之人在文学的渲染下,愈发难以看清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商纣王。

五、重新认识商纣王的意义

重新认识商纣王,绝非单纯地为一位古代君王 “平反”,其意义深远。一方面,这促使我们以更为客观、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在过往,受传统观念与文学渲染影响,诸多像纣王这般的人物被标签化,他们的功绩被掩盖,复杂的人生被简化为恶的集合。如今打破这种刻板印象,让我们明白历史是多面的棱镜,每个人物在所处时代浪潮中有其挣扎、奋进与无奈,这有助于还原历史本真面貌,提升大众历史认知素养。另一方面,从纣王的经历中我们能汲取经验。他的改革勇气可嘉,却因触动旧势力、未能平衡各方利益而失败,警示后世改革需稳步推进、兼顾全局;他开疆拓土却疏于后方稳固,提醒为政者在进取之时要保障根基稳定。更为关键的是,反思对纣王的抹黑过程,让我们直视 “成王败寇” 观念对历史书写的扭曲,鞭策当代人以公正态度对待过往,不被胜利者的话语权误导,真正做到让历史照亮现实,在传承与反思中砥砺前行。

0 阅读:8
闲人杂谈

闲人杂谈

茶余饭后时光,畅聊历史故事,闲谈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