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很多人为啥把考公当成退路,把考公当作是一条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有很多人都觉得考公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干其他你想干到顶尖得有很强的能力和人脉。
那么问题来了,体制内没能力和人脉,你怎么接触到顶尖的资源,没能力没人脉要做到个三级主任科员都要累死累活头发掉光。
听一个同事说他的朋友30多岁,年初被公司裁员了,拿了5个月的赔偿金,本来应该赶紧找工作的。
结果他朋友不着急非要先出去潇洒一圈,等回来找不到工作就考公务员,最后把祖国西北部旅游了个遍,钱也花完了。
回来之后就开始准备考公,结果没考上,又考虑了事业单位、教师、国企都没考上,才发现自己把考公考编这件事想的太简单了,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真是低估了公考的难度,高估了自己的自律能力、学习能力、考试能力。考公不难啊。
报名门槛不高,考上公才难,其实很多人都是知道自己考不上的,给自己找点儿事干罢了。
我们那一个小县城一个岗位只要一个人,三千多人报,如果家里支持,经济上没问题,考公考多少次都没什么,但是如果家里不支持,生活在压力下。
说实话很容易抑郁焦虑,因为考公大部分人都要考很多次,接踵而至的失败以及周围的嘲讽打压会让人自我怀疑,可能会否定自己。
当然不能否认体制内的优点还是很多的,体制内就是因为稳定,35以后没有失业风险,所以说吸引人。
但是都是围城吧,想进来又想出去,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当真的30岁以后了就会发现,确实稳定,不心慌。如果能考上就考,不能就算了,另寻他路。
不能说考公不对,只是感觉,大家一股脑往一个地方跑,过两年估计也不是太好的选择。
就像21年大家都考研,我去上班了,这两年环境不好,但是自己攒了一些钱,现在大家又都考公了。
我有个简单判断适不适合考公的方法,如果你认真学了两到三个月,国考成绩连120都不到,基本可以放弃这条路了,但是如果考的是乡镇,可以再试试。
不然就是浪费宝贵的青春,因为大部分普通人上岸的人基本的路径都是120-130-130+上岸,这一过程基本持续一到两年时间。
前提是认真,三个月时间每天10小时足够基础课加刷题,加套卷十几套了,系统地学习以后的成绩比较有参考价值。
如果一开始就沉不下心,天天网课刷少量题,还是趁早放弃,就一句话,公考这条路,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谈不上谈天赋。
120-135这个区间完全是努力就能考到的,140以上或许才需要一点所谓的天赋和运气。
虽然大家都知道考公考上会很好,但是也要结合自身和社会现实来调整,不能因为钻了牛角尖而耽误自己的人生。
当然你如果你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那么你可以选择继续,否则就是无用功,体制内并不适合所有人,看懂社会规律并赚钱才是终极之道…
所以说考公也不是想进就能进呀,他综合考量太多了,努力是一方面,运气也很重要。
人真的不能把自己路走死,虽然外面大环境很差,但明知自己的能力极限,不如转换思路。
多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保留充分余地的情况下,再一点点突破自己。我感觉年轻人没有必要只忠于考公考编。
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多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发掘自身的优势,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对于人的一生有很多说辞,不管选择哪一条路,遵从自己,别后悔就是了,无论是多大年纪都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