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暴雨,我一手牵着刚放学的儿子,一手拎着给老爸买的降压药,急匆匆往家赶。
刚进小区,就看见张阿姨的大儿子站在楼道口跺脚甩伞,裤脚湿了大半截,手里还攥着个保温桶——不用问,又是来给他妈送晚饭的。

可等我走到三楼,就看见张阿姨家门开着,她人在屋里跟人视频:“还是我小闺女贴心,刚给我寄了箱澳洲奶粉!哎呀你这新发型真好看......”
我站在楼道里愣了半天。这场景太熟悉了,就像看见我自己:
每天早上六点起来给闺女做便当,下班绕大半个城给老妈送菜,可上个月老爸住院,我因为开会晚到半小时,老人家愣是赌气不跟我说话。

反而是我那个一年回不了两次家的弟弟,打个视频电话说句“爸你瘦了”,老头能乐呵一整天。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孝顺的娃总吃亏
咱们这代人上有老下有小,谁家没本难念的经?
我算是看明白了,在老人眼里,天天守在跟前的孩子像空气——离不了,但也看不见。
反倒是那些天高皇帝远的子女,偶尔打个电话寄点东西,倒成了心尖上的宝贝。
前楼王大爷家的事特别典型。大闺女每天雷打不动送三顿饭,二闺女在深圳三年没回家。

去年老爷子过生日,大闺女张罗了一桌子菜,二闺女就订了个蛋糕快递。
结果老爷子举着手机拍蛋糕发票圈:“还是老二想着我!”
大闺女蹲厨房刷碗,水声哗啦啦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抹眼泪。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妈总念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现在才懂,孝顺这事儿也讲究“会哭”。

那些天天端茶倒水的像老黄牛,吭哧吭哧干活不出声;偶尔回家露个脸的倒成了报喜鸟,扑棱两下翅膀就讨人欢心。

孝顺不是哑巴活儿
上周陪我妈去社区医院,遇见李婶家的二女儿。这姑娘每天中午骑电动车来送饭,风雨无阻五年了。
那天她着急接孩子,饭盒放下就要走。李婶突然扯着嗓子喊:“就知道你靠不住!你看看人家小刘他闺女......”
姑娘站在走廊里,手抓着电动车钥匙直发抖。
我当时特别想冲上去抱抱她。

咱们这些中年人啊,哪个不是一边给老人配药,一边给孩子检查作业?可越是闷头干活,老人越觉得你该应分的。
就像我老公说的:“你天天给闺女削苹果,哪天忘削了她准闹;我半年削一回,她能举着苹果核到处显摆。”
后来我学聪明了。给老爸送药时不再放下就走,非得拉着他唠:
“爸,这药得饭后吃,您当年在厂里当劳模那会儿,是不是也这么守规矩?”老爷子眼睛一亮,话匣子就打开了。

原来老人要的不是按时按点的“服务”,是能接着他们话茬儿往下说的“人气儿”。

吃力不讨好的真相
昨天和闺蜜喝下午茶,她突然红了眼眶:
“我哥在美国寄保健品,我妈天天当个宝供着。我天天给她按摩腿,她就嫌我手劲大。”
这话听得我心里一揪——咱们小区多少子女,自己舍不得买新衣服,却给老人买最贵的钙片;
自己熬夜加班,还要早起给老人熬粥。

可这些好,怎么就像扔进深潭的石头,连个响儿都听不着?
后来我想通了:天天见的容易挑刺,难得见的只剩念想。
就像我闺女书桌上的台灯,天天亮着不觉得多亮,哪天要是坏了,她才想起这光有多暖。
可咱们当儿女的,总不能故意“坏”几天吧?

给孝顺加点"小心机"
现在我学了几招,姐妹们不妨试试:
把跑腿变撒娇
以前给我妈送菜总说:“妈,菜放门口了。”
现在改说:“妈,您教教我茄子怎么烧不吸油呗?”老太太系着围裙出来,嘴上嫌我笨,眼里都是笑。

让老人当老师
老爸总嫌我买的老年鞋丑,我干脆带他去挑:“您当年可是厂里文艺骨干,眼光最好了!”
老爷子挑得可起劲,还跟售货员显摆:“我闺女就爱听我的。”
学会"偷懒"
周末不再大包大揽,拉着老公孩子一起去姥姥家:“妈,您外孙女非要吃您烙的糖饼!”

老太太一边忙活一边念叨:“你们离了我可怎么办”,嘴角都快翘到耳朵根了。

孝顺是场双向奔赴
前天接闺女放学,她突然说:“妈妈,等你老了我也天天给你送饭。”
我心里一热,赶紧说:“不用天天送,多打电话就行。”
说完自己都笑了——这不就是咱们爸妈的心思吗?
其实哪有什么偏心的父母,不过是岁月模糊了那些日复一日的守护。

就像张阿姨那天偷偷跟我说:“老大送来的饺子总包得严严实实,生怕凉了;老二寄的奶粉罐上,连个手印都没有。”
说着擦了擦老花镜,把大儿子送的羊毛护膝往腿上拽了拽。
这世上最暖的孝顺,从来不是比赛谁跑得更快,而是让老人感觉到——无论走多远,回头就能看见那盏为他亮着的灯。
而我们这些中年儿女啊,既要当那盏灯,也要记得时不时晃一晃灯罩,让光能照进老人心里。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