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里的老邻居们最近都在议论一件事:72岁的张阿姨搬去儿子家才半年,现在天天坐在小区花坛抹眼泪。
她去年卖掉住了三十年的老房子给儿子买婚房,如今在儿子家睡的是阳台改的榻榻米。

早晨想去公园打太极,儿媳妇一句“妈你上午别出去了,中午早点做饭”,她就得在家里忙活一上午。
现在老人和子女同住,十个里有六七个最后要受委屈。
不是子女不孝顺,是人性经不起考验——当老人把房子、存款都交出去的那一刻,就相当于把尊严也交出去了。

房子就是退路,没房连吵架的资格都没有
在深圳给人当保姆的王阿姨,去年冬天被儿媳妇一句话伤透了心。
她感冒吃了两盒进口药,儿媳妇直接把药摔在地上:“您当家里钱是大风刮来的?”
那天晚上,王阿姨揣着贴身藏的老家房本,在24小时便利店坐了一宿。

第二天天没亮就买了车票回县城,她说:“那间老屋墙皮都掉了,可关上门我能痛痛快快哭一场。”
人老了就跟小孩似的,得有个自己的“窝”。
我认识个李大爷特聪明,他把市区的两居室租出去,拿着租金在儿子小区租了个单间。
白天去儿子家带孙子,晚上回自己屋听京剧、泡脚,儿媳妇想给他脸色看都没机会。
有回喝高了跟我说实话:“在儿子家我是客人,回自己屋我才是主人。”
现在很多专家说什么“以房养老”,要我说,房子最大的用处不是换钱,是换底气。

老家有套房,跟子女说话腰杆都能挺直三分。
不信你去养老院看看,那些把房子留给子女的老人,连挑护工都没话语权。

存款不是防备子女,是给自己留条活路
杭州的陈老师给我算过一笔账:退休金4000,给孙子报辅导班2000,买菜1500,买药500,月底还得跟儿子要钱买降压药。
“现在去菜市场都不敢挑新鲜排骨,儿媳妇刷手机记账的声音比秤砣砸下来还响。”
存款这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
我们小区赵奶奶前年中风,儿子说要送公立医院,老太太自己掏存折住进了私立康复中心。

现在每天坐着轮椅在花园晒太阳,见人就说:“幸亏没把老本给孩子们买房,不然这会儿得在八人间闻消毒水味。”
更现实的是,有钱才能“买”到亲情。
这话难听但实在——过年给孙子包个5000红包,和掏500红包,子女态度能一样?
我亲眼见过菜场卖菜的老吴头,每月偷偷存500块私房钱,就为了周末能请孙子吃顿肯德基。
他说:“看着孩子啃鸡腿笑,这钱比给我买寿衣值。”

聪明的老人都在“装穷”
真正活明白的老人,都懂得“财不露白”的道理。

对门周阿姨做得最绝,把存款分成三张卡:一张给儿子看,上面永远不超过5万;
一张买理财产品;还有张卡藏在老家相框里,连老伴都不知道。
她说:“哪天要是被赶出门,这张卡够我租十年房。”
房子更要讲究策略。北京胡同里的刘叔把房产证锁在银行保险箱,跟儿子说房子抵押给银行了。
结果儿子两口子反而更孝顺,生怕老爷子还不上贷款房子被收走。这招虽然损,但管用。

最怕的是那些“掏心掏肺”的父母。
老家表婶把拆迁款全给儿子买宝马,现在每天清晨五点去早餐店剥蒜,就为赚20块钱买膏药。
儿子倒是开着宝马到处玩,可连顺路捎她去趟医院都不愿意。

要亲情,更要“留一手”
不是说子女都靠不住,是这世道变得太快。
现在年轻人压力大,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老人要是没点家底,早晚要成出气筒。
我认识个开滴滴的老杨,每晚收车都回自己50平的老房子住。
他说:“在儿子家连喝口酒都要躲厕所,在自己家我能对着窗户唱戏。”

其实子女心里也明白。有回听两个年轻白领在咖啡厅聊天。
一个说:“我妈要是没自己房子,我都不敢跟她吵架,怕她真离家出走。”
另一个接话:“可不是,我爸有存款,我反而更放心给他花钱。”
所以说,老人守住房和钱,不是自私,是给全家人留余地。
真要心疼子女,不如把房租补贴他们,存款利息给孙子发红包。
但那个“老本”,说破天也不能动。

人活一辈子,最后那几年最要脸面。别等到睡在子女家阳台,买包卫生纸都要记账的时候,才想起老邻居的劝。
记住:你的房子是你的退路,你的存款是你的靠山,这两样没了,你在哪都不是家。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