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有两个“名人”。
王阿姨每天早晨6点雷打不动给儿子送早饭,刮风下雨都拎着保温桶站楼道里等。
儿子结婚后她掏空积蓄帮忙买房,现在每天带孙子、做家务,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可上周她发高烧,儿子就说了句“妈你躺会儿,我点外卖”,转头打游戏去了。
相反,李大爷老两口活得那叫潇洒。
广场舞、自驾游、老年大学一样不落,孙子生日才提着蛋糕上门。
但神奇的是,他女儿女婿隔三差五拎着大包小包往他家跑,家里装修要李大爷帮忙盯工,孩子升学要听他拿主意。
就连李大爷说“最近肩膀疼”,女婿立马买了按摩椅送来。

为啥拼命付出的不被珍惜,偶尔帮忙的反倒成了香饽饽?这事儿藏着所有人都该懂的人性真相。

天天给糖,孩子就不觉得甜了
小时候我们都干过这事:第一次吃巧克力恨不得把包装纸都舔干净,可要是天天给你塞巧克力,过不了半个月看见就想吐。
人对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是不会珍惜,亲爹亲妈也一样。
我表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妈每天做好三顿饭送她家,有次老太太旅游一周。

表姐在家煮泡面差点哭出来:“原来我妈天天干的活这么累!”
可等老太太回来接着送饭,不到三天她又开始嫌菜太咸。
这就好比咱们的手机套餐——每月送30G流量时觉得是应该的,哪天突然改成要自己买流量包,你马上就得骂街。
父母随叫随到的付出,在子女心里就跟这免费流量一个待遇。

你越能干,孩子越变“废柴”
心理学老师讲过个扎心案例:
有个妈宝男30岁还不会用洗衣机,因为他妈每次都会冲过来抢着洗。
后来相亲姑娘嫌他太妈宝,他居然怪老妈:“都怪你啥都不让我做!”

这就像咱们替孩子写作业——你以为是在帮忙,其实是害他。
朋友家孩子今年中考,考前他爸突然说:“最后三个月你自己复习,我不会再盯着了。”
结果那孩子从班级20名蹿到前5,后来跟同学说:“我爸不帮忙了,我才发现原来自己这么能扛事。”
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太容易到手的帮助,总觉得不值钱;自己千辛万苦求来的,才觉得是宝贝。

会“摆谱”的老人为啥吃香?
观察过小区里最受子女待见的老人,发现他们都有三招绝活:

1.帮忙前先“晾一晾”
张婶的闺女想让她帮忙带娃,张婶不直接答应,先说:“我看看下周老年大学课程表再说。”
结果闺女天天打电话问,最后还承诺每月带她去体检。要是当初一口答应,估计连句谢谢都捞不着。
2. 帮一半留一半
赵叔给儿子买房时特别精:“首付我出70%,剩下30%你自己挣。”
儿子拼命加班三年,去年升职后跟同事说:“多亏我爸没全包,不然我现在还是条咸鱼。”

3. 要把辛苦挂在嘴上
李阿姨带孙子从不装伟大,直接说:“奶奶腰疼,只能帮你带半天哈。”
结果儿媳妇天天给她买膏药,比亲闺女还贴心。
反观那些咬牙硬撑的老人,累进医院了子女还觉得:“我妈不是一直都能行吗?”

聪明的父母都懂“饥饿营销”
商场打折套路在亲情里照样好使:
天天开门的便利店没人惦记,XX发售的联名款抢破头
24小时热水供应没人感谢,停水时送桶矿泉水能记一辈子

天天接孙子是理所应当,突然说要去旅游让儿子自己接三天,回来能收获一堆关心
我姑妈就是高手。以前天天给表姐家送自己种的菜,后来改成“每周二限量供应”。
结果表姐每到周一就打电话问:“妈明天能多摘两根黄瓜不?”
关键要让孩子明白:爹妈的好不是自来水,拧开就有。

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
见过最智慧的老人家说过这么句话:“我把孩子养到18岁,是为了让他学会怎么求我帮忙。”
现在他家孩子特别有意思:
想借车?得写份《安全驾驶保证书》
要爸妈帮忙带娃?提前两周预约
就连回家蹭饭都得提前点菜

结果呢?他家孩子个个孝顺得很,老爷子住院时三班倒陪护,邻居都说:“这老两口真会教孩子。”
你把自己当宝,孩子才会把你当宝
最后说个真事:
小区刘奶奶每月退休金全贴给儿子,自己穿儿女的旧衣服。
有次生病想吃车厘子,儿子说:“妈,这玩意贵,我给你买苹果吧。”
对门陈阿姨给自己买金镯子,儿子反而劝她:“妈您该多打扮打扮。”
人就是这么奇怪:你越舍不得花自己的钱,别人越觉得你不配花钱;
你把自己伺候好了,别人才上赶着对你好。

当父母不是当保姆,别把付出搞成“包月套餐”。
偶尔让孩子碰碰壁,他们才知道你有多重要;
学会把自己的生活过精彩,子女反而会追着你跑。
记住啦,会“偷懒”的父母命最好,有点脾气的老人最吃香!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