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海军在孟买马扎冈造船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服役仪式,宣布三艘新舰艇——“苏拉特”号驱逐舰、“尼尔吉里”号护卫舰和“瓦格希尔”号潜艇正式入列。这一举动看似展示了印度海军的快速发展,仿佛开启了类似中国“下饺子”式的造舰模式,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战舰其实是十足的“混血儿”,印度的自主造舰能力仍然充满短板。
作为印度海军目前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苏拉特”号排水量达到7400吨,并配备了48个垂直发射单元。然而,这艘战舰虽然看起来“高大上”,但其技术并非完全自主研发。印度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借鉴了大量外国技术,使得这艘驱逐舰成为了一个拼凑出来的产物。
相较之下,中国的052D型驱逐舰,虽然在排水量上与“苏拉特”号接近,但却搭载了64单元的垂发系统,且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垂发数量上,更意味着中国海军在舰载武器系统、雷达、电子战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化程度远超印度。这也反映出印度在驱逐舰领域的短板,即便下饺子般地服役新舰,但在关键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
“尼尔吉里”号护卫舰被印度宣传为其最先进的隐形护卫舰,具备较强的作战能力。然而,印度在隐形技术和雷达系统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有限,这艘护卫舰的核心技术同样依赖于外国,特别是法国和以色列的支持。
与之对比,中国054A护卫舰和正在发展的054B型护卫舰,均采用了全自主的隐身设计和先进雷达系统,在隐身性能、电子战能力等方面均远超印度“尼尔吉里”号。这种差距不仅仅是装备上的,更体现出印度在核心军工领域的技术短缺,导致其舰艇建设只能依赖外国技术,而非真正做到“自力更生”。
作为印度“虎鲨”级潜艇(即法国“鲉鱼”级的印度改进版)系列的第六艘,“瓦格希尔”号虽然被宣传为印度国产潜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它的核心设计、武器系统乃至生产标准几乎完全依赖法国。尽管印度在建造过程中参与了一些本地化改进,但其整体技术水平仍然取决于法国的支持。
相比之下,中国的039B型“元”级潜艇,早已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并且在静音性能、鱼雷攻击系统和AIP(空气独立推进)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印度的“瓦格希尔”号虽然外表看似先进,但在关键性能上仍然落后于中国同类型潜艇。
印度总理莫迪在舰艇入列仪式上宣称,这是印度防务“自力更生”的重要成果。然而,事实证明,印度海军的“自力更生”更多停留在宣传口号上,而在技术自主性方面仍然远远落后。
近年来,印度确实在军事工业上加大投入,但在核心领域始终无法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这种“混血舰艇”模式虽然能短时间内提升舰队规模,但无法真正改变印度海军的技术短板。相较之下,中国在舰艇建造上坚持自主研发,在舰载雷达、导弹武器、电子战系统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真正的军事工业独立。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印度海军的造舰速度虽然在加快,但在关键技术上仍然依赖外国。未来,如果印度无法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那么即便战舰数量增加,依然难以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这种“量变”并不会自动带来“质变”,在面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真正海上强国时,印度海军的劣势仍然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