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美国企业纷纷寻求“去中国化”,将制造业基地转向印度,试图打造新的供应链中心。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如愿奏效,反而让印度在经济和贸易上更加依赖中国。
从表面上看,美国企业向印度转移制造业是为了降低供应链风险,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啼笑皆非。印度虽然承接了一些制造业项目,但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依然依赖中国,这使得“去中国化”成了一场徒劳无功的闹剧。
以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和药品产业为例,印度的生产高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例如,在太阳能产业中,印度虽然加大了生产规模,但核心组件如电池、晶圆片和太阳能玻璃几乎全部来自中国。随着印度的太阳能电池板在美国市场需求增加,反而促使印度从中国进口更多的核心组件,这无疑是对美国供应链调整计划的一种讽刺。
同样,在电动汽车领域,印度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塔塔汽车也不得不从中国采购电池组,以满足市场需求。这表明,印度的供应链并不完整,缺乏关键技术和产业配套能力,只能扮演“组装工厂”的角色。
印度制造业的短板不仅体现在对外依赖上,更源于其自身发展模式的缺陷。基础设施落后、熟练工人短缺、营商环境不友好等问题,使得印度难以成为真正的全球制造中心。
在国际商界流传着一句话:“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意思是外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后,往往会遭遇繁琐的监管、苛刻的税收甚至突如其来的罚款,导致投资环境极不稳定。例如,许多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时,因莫须有的理由被罚款甚至遭受资产冻结,最终不得不选择撤资。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印度很难吸引长期稳定的外资,而只是成为“临时替代品”。
面对美国的供应链调整,中国采取了精准反制措施。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对关键设备和技术的出口管制,尤其是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这一举措对印度制造业造成了直接冲击,因为印度的产业基础尚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一旦中国切断供应,印度制造业便会陷入停滞。
对此,一些印度媒体大肆炒作,指责中国“打压印度制造业”,甚至称这是中国“遏制印度经济增长”的手段。然而,现实是,印度自身制造能力不足才是问题的根本。与其抱怨中国,不如先提升自己的产业链完整性,否则即便美国再怎么扶持,印度仍然难以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
美国试图借助印度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最终却发现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链更加复杂,而印度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远未达到预期。无论是制造质量、生产效率,还是产业配套能力,印度都无法和中国相提并论。对于美国企业而言,迁移至印度不仅未能降低供应链风险,反而加剧了生产成本,影响全球竞争力。
这场由美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重组,最终可能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与其试图摆脱中国,不如正视现实,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开展真正的国际合作。印度若想真正崛起,必须踏实发展本土制造业,而不是依靠外力拼凑一个“组装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