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向咱们老百姓开放了。这可是头一回,把大概4300年到3900年前的陶寺文明,一股脑、有条有理地展示给大家看。陶寺遗址经过好几回大规模的挖掘,特别是发现了城址、宫殿、王墓、铜器,还有观象台这些遗迹之后,陶寺遗址就成了规模最大,而且文明程度看起来最高的史前聚居地之一。并且呀,在研究中国从史前到夏商时期城市发展进程方面,它也是个特别重要的标志性遗址。
山西的陶寺遗址在汾河下游东边,就处在临汾盆地的南侧,稳稳地立在一片特别宽阔的黄土台地上。这地方地势平坦得很,土地也肥沃。汾河是临汾盆地的主要水系,一路流过洪洞、临汾,还有襄汾。水源充足得很,怎么看都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好地方。专家们研究陶寺遗址的花粉。
发现秘密。
原来,那会儿临汾地区的气候,刚好在暖温带和亚热带交界的地方,冬天冷夏天热,四季分明。和现在比起来,那时候的气候环境条件好太多啦。而且,临汾盆地东、北、西三面都是山,这些山就像忠诚的卫士,把外面的大风都给挡住了。这么一来,陶寺地区的气候就更暖和湿润了。从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也能看出来,那时候的农业生产发展得相当不错。陶寺的居民们,一直过着安稳的农耕定居生活。再仔细分析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陶寺已经有了早期文明社会的一些基本要素。
十分厉害
在陶寺的中晚期,发生了好多可怕的事。贵族的墓葬被破坏,宫殿被拆得稀巴烂,城墙也被推倒了,还有好多人被砍了头,尸体就扔在那。有学者就根据这些猜测,陶寺早中期的统治者可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族群。对陶寺遗址出土的人骨头,专家们也做了体质人类学研究。结果发现,早期墓葬里人头骨的样子,和中晚期人骨头的样子不一样。不过呢,初步的DNA分析又显示,陶寺中晚期的居民,基本都属于中国北方人群。这就怪了啊!那陶寺文化早期和中晚期的人,会不会来源不一样呢?到现在啊,还真不敢确定。
来自哪呢?
咱们之前介绍过,地层里的锶,一进入食物链,因为它质量数比较大,一般都觉得不会发生分馏现象。所以,生活在不同地质环境里的人或者动物,身体里的锶同位素就会有点不一样。不同的地质构造,会形成不同的锶分布区域。这样一来,咱们就能通过出土人类遗骨里锶同位素的地区特点,来追溯人类是从哪儿来的。对于出土的人类遗骨,一般在容易保存的牙齿和骨头里,都能找到这种能体现地区特征的指标。尤其是人的牙釉质,能很好地保留他们生活地方的同位素比值特点,而且还不容易被污染。所以,牙釉质就成了测定锶同位素比值的首选样本。其实我也不懂!
总之很厉害
有一篇叫《陶寺遗址中晚期出土部分人类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的文章。根据对陶寺遗址出土的 21 个人的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的测定结果,一对比发现,只有 6 个人的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在遗址当地的比值范围内。这说明这 6 个人可能是在遗址当地出生的。这么一算,本地人的数量大概占总数的 28.6% 。其他那 15 个人的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都不在遗址当地的比值范围里。这就表明,这些人可能是在别的地方出生,等牙釉质长好了才搬到遗址这边来生活,去世后就埋在了当地。这么算下来,外来人的数量大概占总数的 71.4% 。从这次检测结果能看出来,在陶寺文化中期到晚期这 200 年里,陶寺遗址的老祖宗们当中,有很大比例都是外来移民。
从这次陶寺遗址出土人类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测定结果,能看出个大概趋势。在陶寺文化中期、晚期和晚期偏晚这三个阶段,外来人口的比例大概分别是 50%、75% 和 76.9% 。好像在距今 4100 到 3900 年这 200 年里,陶寺遗址的外来人口比例在慢慢增加。这和陶寺遗址动物群里绵羊比例增加的趋势是一样的。这就说明,外来人口带来了绵羊和黄牛这些畜牧资源,那他们很可能是从西北方向或者西北地区来的。这就给咱们下一步追查陶寺晚期大量外来移民,或者是外来征服者到底是从哪来的,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同样,根据陶寺遗址出土人类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测定结果,把样品分成墓葬出土和灰坑出土两部分来看。能发现,从墓葬里出土的墓主人都是本地人。但是从扰坑和灰坑出土的样品里,本地人是少数,外来人占多数。
陶寺晚期,发生过挖坟掘墓这类破坏行为。这次对中晚期人骨的锶同位素研究,好像能让我们明白为啥会有这些事儿。那 DNA 检测结果咋样呢?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
用户10xxx60
《石峁遗址是尧舜禹三朝帝都》一文,能为你解开陶寺遗址的疑惑。
船长卡戎 回复 01-15 13:45
谢谢您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