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临夏考察:习俗碰撞、教派之争、民族特性

浪里沙民国史 2024-09-16 16:04:48
编者按

193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作者李式金赴甘肃科学教育馆工作。为了向当地百姓普及科学知识,不久即前往临夏举办寒假讲习会。次年,作者凭着过硬的地理学知识,受拉卜楞保安司令黄正清之邀,赴拉卜楞调研以撰写拉卜楞地理志。在此期间,遍访拉卜楞、甘南草原以及兰州等地,收集不少当地的资料,并写下诸多学术论文与见闻。本文即是对当时回教(今称伊斯兰教)的一些见闻和思考。

回教的习俗

回教人不吃死肉和猪肉,他们以猪是最污秽的东西,回教中假设有吃猪肉的人,他们就会被讥调笑骂,置之不齿;教外人偶然不慎而触其忌讳,即认为是最大的侮辱,常会引起极大的仇视。

临夏戴面纱的妇女,民国

回教男女界限颇严,女人严禁在内不需轻出,即使出外,也必须戴着面纱,或是黑色,或用绿色,盖他们认为女子的面部是“羞体”之一,不能给人看见。回族的女子不嫁给他族,惟男子能娶别族的女子为妻,则却不在乎!故所谓“回汉不通婚”实在是不对的。人死后则用土葬,即用白布裹尸埋于土中,和汉族用棺椁不同。

新、旧派别之争

(一)新教:民国元年(1912)以前无所谓新旧之分,民国二年,临夏宁定县(即今广河县)属果园地方,马果园阿洪(阿洪多以地名)曾往朝拜麦加后回到临夏(回胞曾朝麦加者戴红顶帽),在临夏八坊寺开始授经,始作新教。这惹起了前甘肃提督马安良的反对,马阿洪遂赴新疆,其时已故“青海王”即前主席马麒适往宁海镇守使上任,迎马阿洪在西宁仍开学校授经,其思想盛行,于是为新教的扩展奠定基础。

河州大寺,1936年

(二)旧教:守旧规则,其教民对本教有永久的历史,使一般人信仰服从,而拥护为教主,教主既亡,其子孙仍世袭其教主,称为门宦。至教主的坟墓称为拱拜,拱拜表示群教徒崇奉之意。

……此外亦有所谓新新教、崭崭新教等,听闻规律更严,情形未详。

临夏城周有九里,东西里许,南北二里。汉民多居城内,回民多居城外,南关一带是回民集居的地方。市廛(chán,集市)繁盛,商店均是新修筑的。据说民国十七年事变(河州事变,又称河湟事变,是指1928年5月马仲英率部围攻河州所引发的一连串事件,是中华民国时期甘肃最大的一次动乱,历时六载,祸及甘、青、宁、新四省,死伤几十万人),南关一带的精华尽付一炬,可怜焦土,这是一件惨痛的事情!

清真寺里的回族老中幼 ,1936年

民族特性的优劣

总之,我觉得回民的民族性约有10点:

团结力异常,组织严密;身体强健,空无有力;讲求卫生,甚为清洁;烟酒禁绝,毫无嗜好;善于经营,莫不获利;吃劳耐苦,汉人不及;冒险性大,奋斗力强;

可是其劣点亦不少:

排外力甚强;文盲甚多,知识较为落后。

西北某清真寺前,1941

可见回民的长处较短处为多,是很有希望的,不过他们既然具有这些长处,而复有这几种短处,所以一受野心家的煽动,往往酿成巨变。我们今日要泯除汉回的界限,融洽汉回的感情,非提高他们的教育程度,增加他们的学识,使他们舍弃所短,发展所长不可!

李式金 《东方杂志》 1940年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

欢迎评论,点个赞呗

3 阅读:731
评论列表
  • 唐鸢 11
    2024-09-17 10:27

    左宗棠妇人之仁,给西北给西安留下多大的后患啊。当年整个西北小白帽不到三十万小花帽也是三十万,现在双双过千万。左宗棠要是有曾剃头或者李鸿章十分之一脑子,西北何至于今天!

    用户10xxx92 回复:
    多事之秋,左没时间和资源了!
  • 2024-09-18 17:56

    自己国的人,却以朝拜他国的庙为荣!!!

  • 2024-09-17 21:07

浪里沙民国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