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骡去拉卜楞:恶劣环境里迷信、快乐的百姓

浪里沙民国史 2024-09-24 11:43:03
编者按

1937年,清华大学地理系毕业的李式金(广东人)前往甘肃科学教育馆工作,受拉卜楞(夏河县境内)保安司令黄正清之邀,赴拉卜楞调研以撰写拉卜楞地理志。此行是他由夏河县甘加乡乘骡车前往拉卜楞的途中,作者不仅以专业的地理学知识分析沿途地貌的成因,还以社会学家的眼光观察着底层百姓的生存面貌。借自然风物的特性来比喻人生道理,号召人们利用自然服务社会,流露出民国知识分子对边疆建设的深切关注!

明月皓皓照清水

从晒经滩西南行约六七里,即抵清水(夏河县甘加乡)。清水为旧白石县的故址,它所以称为清水者,则因为从大草滩高地流来一条溪水,清冷异常,和别处的不同。我朝着太阳想洗澡,终因太冷不敢下去!

晚上即住在清水,因为店内不大干净,我独自一人揣着行军床,睡在土房的平平的屋顶上。是夜银河斜挂,明月当空,衬托以高山流水,像一幅美丽的画图,令人分外引起乡思之情,不禁吟唱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人和我有同感啊!

甘肃夏河县藏民做饭,1932年

23日晨5时许离清水,天气冷得令人有点打颤,迫使我穿起皮袄来,检视寒暑数表为48°F(约9℃),和昨日正午光下103°F当差55°F(约13℃),早晚寒冷,而午间温热,温差如此之大,乃大陆性气候使然。西北人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在这里十分适合!

由清水至桥沟,这二十里地多石灰岩,石灰岩组织精密坚细,不易崩落,但容易受流水的浸蚀,造成锯齿状或圆锥形的山峰。我国石灰岩地形以云贵高原为最著,凡有大量石灰岩露头的地带,均有发生石灰岩地形之可能。不过其他环境,如雨量构造不适宜时,所成之石灰岩地形,也有不甚标准的。

这里圆锥山峰不甚发达,似乎见有一二个,我认为是一种不标准的小型石灰岩的地形。石灰岩硬度大,剥削不易,河谷隘窄,水流湍急,两岸如削,雄奇险竣,风景特别优美,山上林木青翠,引起人们在游乐上的价值最大。

但谈到交通,则甚困难,因为交通困难,所以这段的桥梁最多,由土门关至拉卜楞桥梁共十五座,甚至旅客需穿过山洞的必要。山洞在离桥沟六七里,河谷最窄,崖壁最峻处。又这段因为坡度峻,土壤薄,所以两岸耕地已少存在。石灰岩可士敏士(即水泥,cement)的原料,若建设士敏士厂,则又可以利用此地水力发电,地形对人生影响的重要可知。

驴车过桥,民国

大夏河之桥梁,为两岸交通要道,多以木材重叠而成。两岸同时设有木排,分好几层,愈上层则木愈长,而伸出河心,最上一层,接连两岸之木排,可跨河而过。至河岸靠岸之木排,则压引巨石,以免倾堕。西藏边区之交通都如此,不独大夏河为然呵!

在桥沟稍微吃些面条,即继续前进。过桥沟桥,一路稀疏杨树与河水相互交映,风景亦佳。但风起尘扬,秋意煞人,未免减色!

风吹幡旗等于念经积德

经麻堂、咱咱寺、红墙,三十五里抵王家塘,似有断屋存在,这段寺院颇多,钟鼓之声,不绝于耳。这一带山头带有黑色,草木稀少,大概有煤矿的存在。由土门关至拉卜楞沿大夏河阴岸云杉类之林木连接不绝,惟在此中断。

在麻堂及红墙附近,复有红色之砂砾岩存在,由王家塘经该唱桥十余里抵洒索玛,一路青稞、大豆甚多,谷子、米子也有少量。该唱桥驾于噶河之上,噶河为大夏河重要支流之一,两岸林木颇丰。

幡旗队伍,庄学本摄,19365年

洒索玛濒临大夏河南岸,对岸有沙沟寺存在,规模颇大。一到三索马我初见狭长方形的幡旗招展于长竿上,颇为奇怪,问骡夫不懂,后乃知幡旗写有许多藏字经文,藏民迷信,谓风吹幡旗摇动一次,其功德等于念经一遍云。在洒索玛饿了,想找几个鸡子(即鸡蛋)吃也找不到,因为藏民不养鸡的。是夜宿于洒索玛。

快到拉卜楞的惊险路途和可笑传说

24号清早起来,想到今天可到拉卜楞,精神甚为奋发,下颇大之坡,经上下二大东桥,水流湍急,如万马奔腾,水力甚可利用。数里后复上坡,旋下石梯子,不特(不仅)陡峻,而碎石亦多,故最难行。共十里抵山塘村,此段为坚硬之花冈岩所成,故峡谷巉岩,雄姿英发,河水奔流,声若巨雷,可视为大夏河上最标准之少年峡谷处。

洮河上的木桥,1932年

这一带林木颇多,青的山,绿的水,风景美丽,几乎在清水之上,真令人心旷神怡。正欣赏间,忽然想到少年河谷。犹之人生少年时代。花岗岩是很坚硬的岩石,似乎不容易侵蚀的,然河水奔流日夜不息,竟能把它削显成险峻的峡谷。人生的前途虽非平坦的大道,若在少年时代,肯有恒定不断的努力,也必能达到成功的目的。

在山塘村吃了一碗面条,即便前进,经大买滩,上下黄土造成的白土坡,路程约十里,长石头屹立于黄土坡之侧,高约十余丈,为侵蚀之石灰岩所成,顶上有小松树一株,据骡夫说有神仙居于此,俗人不能攀登,若强行攀登,必致跌死,实属可笑!

康区游牧的少女,庄学本摄 ,1936年

自此经大连桥,沿大夏河北岸,路甚平坦,十余里即至马连滩,犁牛、犍牛、绵羊在此吃草者不少,而藏民担心牛羊逃逸,常用绳子将二牛鼻孔连接,颇足引起我们的注意。

李式金《东方杂志》1940年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

欢迎评论,点个赞呗

0 阅读:16

浪里沙民国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