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含义、历史发展和来源

浪里沙民国史 2024-03-15 03:16:20
编者按:

本文为民国新疆省民政厅长周东郊撰写的文章,发表于1947年《边政公论》。

哈萨克人有一句谚语:“人民所在的地方就是上帝所在的地方。”在盛谈民主的今天,愿全国同胞认识一下,这有悠久历史并为国家西北屏障的民族。

哈萨克的含义

天山深处的哈萨克族妇女和孩子

哈萨克人和中国的关系已经很久了,他们的祖先据历史家考据为康居人,近人张西曼教授并从各项材料上证明他们为乌孙人的后裔,我们在这里姑置不论,但哈萨克人之为突厥人与蒙古人的混血种是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按哈萨克一语,开始出现于14或15世纪,如“哈支”一语由土耳其语演来,则意为“大草原之野鹜”,“萨克”一语由波斯语演来,则意为“大草原之鸦”,合起来隐示“大草原之流浪者”。

一般解释“哈萨克”一语意为“流浪者、抢掠者”,新疆哈萨克自释义为“奔跑者”,因为哈语奔逃为“哈夏尔”,正与哈萨克音相近。

哈萨克猎人与鹰

哈萨克人的来源

据若干西欧学者研究的结果,哈萨克是13、14世纪因不堪土耳其帝国的压迫而逃出的集团人民之总称,他们逃出后重返游牧生活,因其生活环境与条件乃逐渐与西部蒙古人混合。他们当时的活动区德湟普尔、顿、窝(伏)尔加、叶尼赛河等流域,并分布于阿拉套,塔斯(什)干等地。到15世纪在中亚一带,他们已经有毡房廿余万顶(一直现在哈族还以毡房来计算他们的人口)。

哈族人的生殖力很强,兼以当时经济生活相当自由,所以到了16、17世纪已经发展到毡房百余万顶,西进达盐海、里海,东来游牧于阿尔泰山阴,伊犁、塔城外围。

在政治组织上共分为三大部落,以塔什干为会庭,但是各部落间常常因草场及劫掠等问题,发生冲突,并未曾组织成统一的国家或政治形态。18世纪满清收复新疆,哈族的三大部落先后来归,清廷仅视之为外藩,加以封赏,从未派官员到他们的部落中发挥政治和经济作用,并允许他们在冬季游牧于卡伦附近,秋季头目来到伊犁、塔城等处贸易,还加以宴赏,平等待遇,毫无歧视,如此相安者达百余年。

但是这百余年中,帝俄势力逐渐侵入中亚,不只是把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的生活领土占据,并利用强健的游牧民族,作它的领土保护与扩张的战斗兵。到了1864年,中俄订立《塔尔巴哈台条约》,哈族的三大部落之领土遂全为俄有。

民国新疆哈萨克人增长的三个阶段

遗于新疆的系过去历年移入及因不堪帝俄压迫,在1864年后投入我土的。这个可分为三个段落来讲。

第一段落是满清收复新疆后,一直到1864年伊犁、塔城、阿山等区均陆陆续续有哈萨克人移入,当时政府也有时认真的驱逐他们返回原来的牧地,但是终不能悉数驱走,但流于新疆境内的终究为数不多。

第二段落是从1864年到欧战之前(1917),常有大批哈萨克人来归,现在伊犁博乐县内的哈萨克人多系此时移入的。中国传统政治对于来归顺的人民素来不予拒绝,和中国政治的松懈,又使移来者能够乐业安生,因此哈萨克人移来的与日俱增。中国的封建政治,组织既不健全,管制则又非常松缓,有时看起来很威武,实际上被治者尚有缓气的余地。哈萨克人由于他们生活形态,特别喜好自由,在中俄两种政治下,他们当然愿意往中国地面上跑,从此以后新疆的哈萨克人口在总的人口比例中,已占了相当的地位。

到了欧战前期,一方面因为帝俄在中亚一带征兵拉夫,引起了当地人民的不安,而它的在东欧战场的失败,更招致当地人民的武装反抗。不过帝俄的控制力虽以已渐近崩溃,但终比这些组织不健全、武装不完整的中亚土著人民强的多,他们的最后出路还是往新疆逃,这时正当民国五六年(1916--1917)间。

杨增新最初本想阻挡他们,可是他们的来势既猛,追者又凶,拿那时新疆的兵力,实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因此乃指定牧地,暂时予以安插,并向俄方交涉,涉罪召还。但是接着俄国又起了革命,先来者既不能归,在革命动乱中与革命后的大饥馑、大清算中,逃入新疆的中亚人民更多了,一直到民国二十三四年(1933--1934)还没有停止。不过因为苏俄的控制力渐强,边境封锁已布置得严密,逃来的数量乃逐渐减少。这可说是第三个段落。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

0 阅读:16

浪里沙民国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