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1943年新疆生活:念念不忘的烤羊肉、杨柳花与和田玉

浪里沙民国史 2024-03-15 03:16:19
编者按

1943年初,作者陈斯英由陪都重庆赴新疆建设厅工作,在职期间,曾参加建设厅组成的探险队,赴天山中部主峰博格达山深处追踪天池水源地,成为民国首批深入博格达山冰雪世界的四位汉人之一。这是作者80年代身居台湾时撰写的回忆文章。

迪化别具一格的烤羊肉串

在没有到西北以前,羊肉对我们南方人是一种少有的食物(作者是广东人),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从未吃过羊肉,我是到了上海以后,才第一次尝到羊肉的滋味。东南一带馆子所做的羊肉,都非常注重调味的佐料,无论红烧、清炖、爆炒,如果没有葱、姜、酱油、酒、辣椒、蒜等佐料做适当的配合,则那股羊骚味儿将使人难于下咽。要是吃火锅,则粘肉的调味酱料就更多了。

不过无论烹调怎样讲究,我对它始终缺乏兴趣,想不到来到西北以后,羊肉竟成了我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在甘肃河西走廊旅行那段时间,羊肉几乎是我们日常的食物,从羊肉汤泡馍、羊肉面,以至用白水煮熟后只沾盐末和辣椒粉的大块手抓肉,莫不吃的津津有味。尤其到了新疆,旅行天山草原,在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做客时,一次吃上两斤白水煮的大块绵羊肉,更是常事。

这可能是以前在上海吃的山羊肉,因气候水土关系,肉粗而骚味重,不像西北的绵羊,肌肉细嫩而少骚味的缘故。

1944到1945年,居住新疆省迪化(乌鲁木齐),更对烤羊肉吃上了瘾。迪化城内督办公署门前广场左侧,那个被称为三角地(今八中前面烂尾楼天山大厦)的角落,有一位维吾尔人在那里摆着烤炉贩卖烤羊肉。烤炉为长方形,长约三尺,宽约八九寸,是用洋铁皮制成的,底部架着一排铁炉条,条上燃烧着木炭。羊肉切成薄片,穿在一只长约一尺,一端装有木柄的尖形薄铁签上,每串有羊肉五六片,客人来时随到随烤。

炉面上一次可平排烤上二三十串,只要翻转一两次便可取食,肉将熟时即用手指捏起一撮盐及辣椒混合的粉末撒在肉片上面,再略烤一会便可以取起送给客人。吃肉的人都排坐于路边的矮长板凳上,随烤随吃,鲜嫩可口。

迪化的烤羊肉摊到处都有,但三角地这个摊子特别出名,不知是他的羊肉品质好,亦是烤的技术高明,吃起来别具风味。我和同事们每星期都要光顾这个烤肉摊一两次,每人每次至少要吃上20串左右,才能过瘾,有时还带了一瓶俄国的伏特加酒,围坐炉边小酌,这是我们在迪化一种最佳的享受,历久难忘。而今虽已时隔三十余年,但偶一念及,还会叫人不断吞咽着口水呢。

乌苏特产杨柳花

我在新疆时曾见到两种西域特产的植物:一种是产于天山雪岭之下的“雪莲”,一种是产于北疆乌苏的“柳花”。关于雪莲,前文已详细介绍不再赘述,这里只说柳花。

我以前只知道杨柳到了暮春时节,便会吐出一种像白色毛绒的柳絮,随风飞舞,却未听说过杨柳会开花。想不到在迪化时进入南梁市场(今二道桥一带)上买到了乌苏特产的柳花。据《新疆图志》记载,这种柳花是西域稀有的特产之一,只产于乌苏县某一地区的少数柳树。

花朵为草绿色,在含苞待放时即被摘下晒干,每颗球状的花苞仅有小手指那么大,可以像杭州菊花一样作为饮料。每次只需在大玻璃杯里面放下三四颗,用开水冲泡,两三分钟后,花苞胀开得像一朵康乃馨那样大小,把杯里塞的满满,花瓣的形状像莲花,并有同样的直线条纹。泡出的水色为浅绿,气味清香,如饮杭州西湖的龙井茶,但没有茶叶那种苦涩味,如果加上一点冰糖,便比菊花茶更为可口。据说柳花能清火润肺,唯产量不多,并不是时时可以买到,故知道的人甚少。

我于1945年秋天离开新疆东返时,曾至南梁一带觅购,以便分送兰州和重庆的朋友品尝,可惜当时北疆局势恶化,迪化已陷入兵荒马乱的危境(当时发生了三区革命),致无法买到,颇以为憾耳。

和田的羊脂美玉

新疆南境昆仑山盛产玉石,自古知名,故《千字文》中有“金生丽水,玉出昆仑”之句。笔者昔年旅居迪化的时候,常到南门外南梁马市一带出售旧货和古董的小店浏览,并曾在那里购得白玉琢成的玉镯和腰带玉扣等件,雪白润润,光洁无瑕。这些玉器都是昔年由南疆和田、洛浦等县,将玉石经由玉门关运入中原,经玉匠雕琢成各种饰物器皿,随历代入新的官民流进新疆。

据《新疆图志》记载,昆仑山脉各岭及河道均产玉石,颜色有多种,其中白如羊脂及碧如波斯菜者,尤为上品。著名产玉地点在河田东70余里、洛浦县南90里的大胡麻地,及(白玉河)由山区流入县境处。

古时采玉者多来自捞取,传说县北30里小胡麻河床沙碛中所产的“子玉”(即由山区经千百年时间流出而已磨尽表层璞皮的玉心)尤佳,谓当月暗星辉之夜,见有火光闪烁之处,即可挖得美玉。玉之大者盈尺,小者仅一二寸,上品者为白如羊脂俗称“羊脂玉”,其价甚昂。

清光绪初年,采玉甚盛,后因产量日少,现已少有采玉之人了。又称昆仑山脉密尔岱山岩层中多含有玉石,采者乘犁牛至高处凿之下坠而得,往往重达数千斤,玉色黑黝者其质甚坚,用以制磐,声音清越(清脆悠扬)而长。

乾隆四十九年,叶尔羌县吏曾领玉匠入山,采正(官名)用玉策数百片入贡。闻现在南疆焉耆县东北200余里处,路旁遗有巨大的玉石三块,重均逾千斤,系昔年拟送至中原,嗣因运输困难,中途被弃。现仍存在,惟已在大都埋入了沙土中,不为人们所注意了。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

看完点个赞,大家都来看

0 阅读:25

浪里沙民国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