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日本鬼子政府中国的侵占野心自九一八事变后,极度膨胀!
1936年日本双管齐下企图占领内蒙一带:一面以武力逼迫,一面策动拉拢蒙古贵族以分裂我国。国民政府组织绥远抗战以顽强抵抗。此时,即将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的福建学生林永熙,怀着满腔热血前往战区考察绥远抗战,希望以文字告诫当政者保卫领土,倡导全国各地支援绥远!本文即其调研报告的下篇,敬请阅读。
都市及胜迹归化城大南街,民国
(一)归绥(呼和浩特)——绥远省省会就在于此,有新老二城,系合归划、绥远两城而成。老城即归化城,南临黑水,西流汇于黄河;新城即绥远城,在老城东北五里。前者系归绥商业中心地,比较热闹;后者为省府所在地,街道整齐宽大,沿大马路有规模巨大之建筑物,富丽之图书馆,公共会堂、毛织厂等。
包头前街(全城最繁华处),1927
(二)包头——位于绥区之中央,黄河之北岸,东距归绥320里,为平绥铁路之终点,陆有平原车驮之利,水有黄河舟楫之便,平、津、陕、甘、新疆、内外蒙古,货物往来均以此为转卸之中枢,盖水陆交通之总汇,西北贸易之中心也。旧为萨拉齐县之一乡镇,民十二年始改包头县。包头市面,因人口逐渐增多,故日益繁荣;最近商业方面,百物腾贵,粮食尤甚,大概系受军事影响,奸商操纵,屯方堆积诸因之所致也。
集宁最繁盛之东桥, 1936
(三)平地泉(集宁)——本为一级荒僻之乡村,在民九(1920)平绥铁路通车以后,商旅云集,顿成为繁盛之区。民十始建县治。东北至多伦600余里,可通行汽车,南据丰镇150里,为全省最重要之军事地点,同时为粮食牲畜之市场。市集分桥东、桥西两处,新近在市政之四周建筑一圈新土城,城外挖有内壕,内壕之外有外壕,为防止铁甲坦克车等之用。
在平地泉周围之各山峰上,均有炮台,坚固非常,不易攻破。而在平原上,大概每隔1000尺,即有一座用洋灰铁筋所造成之碉堡。平地泉既有若是之防御工程,其在军事上之重要性,不难窥见一斑也。
归化城楼、五塔寺、大召牌楼等,民国
归绥地当平绥铁路经过之处,交通便利,贸易繁盛,民三(1914)开放为商埠,人口3万。其西北之百灵庙与归化城南大黑河滨之昭君塚,皆为塞外之名胜古迹也。兹略述之:
百灵庙——百灵庙之形势非常险要,环山抱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成吉思汗远征时,曾过此地,康熙攻准噶尔时,亦作战于此。民国初年张绍曾督绥,外蒙内窥,亦曾在此作战,百灵庙原始建筑,即毁于此役,而近数年来所形成之内蒙政治运动,亦以此地为中心。此次伪匪军亦以为在绥省境内之根据地,可见其在军事上之重要性。
按百灵庙位于归绥省西北,属乌兰察布盟,原名“鸿釐寺”,系康熙帝拨帑所建,已有200余年之历史,德王以康熙扎营于此,曾云“百灵相助”,遂改名为百灵庙焉。
百灵庙
庙之建筑,非常伟大美观,完全为西藏式,有正殿三重,陪殿各两重,内有喇嘛1200余人,均无所事事,惟每日两次念经而已。民国十三年(1924),在此设有蒙古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
此次匪伪侵犯绥东,计不得逞,乃改变计划,转侵绥北,即以百灵庙为根据地。经国军分头袭击,于11月24日得以克服。绥省府为纪念国军克服百灵庙,拟将该地改名为“百林庙”,并以该地土地肥沃,宜于种树,特划100林区,即于明春实行大规模造林,现已令饬该地附近居民准备树秧,以备届时种植云。至其古迹名胜,为数甚多,如百灵河、女儿山、康熙营,等等不胜枚举,兹不赘述。
昭君墓上俯瞰,1936
昭君墓——在归化城南20里大黑河滨。按昭君名王嫱,汉元帝时选入宫廷,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美人为“阏氏”,帝以赐之,时在公元前33年也。墓之面积,周围有10亩,高可20丈,四面绕有新植不久之白杨。
墓前有石碑七八座,以道光十一年白昇寅所书之“汉明妃塚”及其碑阴题诗为最古。次为道光十三年彦德之碑,此为戊申年耆英之碑,此外皆为民国时代之新碑,最东一碑为十九年冯曦氏所作之青塚植树记,谓共植杨柳三千株,拓地六亩,建房两间。现此两间房屋,住有首塚之人。其他各碑,关于题咏者,要以彦德、耆英两人之诗最为出色。之兹录彦德之诗,借为代表。其诗曰: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连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教育之概况绥远虽系一省份,然处在塞北,智识甚低,文化落后一般蒙古人,尚度其上古时代之游牧生活。故全省文盲非常众多,即占全人口97%以上,即学龄儿童得受教育者,也不过4%-5%耳。目前虽有民众教育馆,尽力要清除文盲,但一则由于人才之缺乏,二则由于经费之拮据,三则由于一般农民生活之劳苦,故成绩犹未见显著也。
孩子们在阅读圣经,高唱赞美诗,三盛公 1934
兹将绥省二十四年度教育概况述之如左:高教——国外留学公费生,学额限为5名,留德2名,留美2名,留英1名。中教——省立中学共7所。普通中学2所,一为归绥中学,一为包头初中。师范2所,一为归绥师范,一为第二师范。职中二所,一为归绥农职,一为归属于工职。女师1所,即第一女师。此外有一所私立正风中学。初教——省立小学共计8所,省幼稚园2所。各县公私立小学校,共计832所。
社会教育——有省立图书馆,民众学校,公共体育场各一处。县立民众教育馆,共计有14处,内多附设图书馆1处。县立体育场现有4处。各县民众学校预约共70余处,阅报处15所,民报代笔处30余所。
河套的水利黄河在宁夏北行百五十里,阻于狼山高原,乃折向东流;自宁夏而下400里,黄河纳入大黑河,复向南折,至山西河曲县入长城。黄河自出长城,北而东,东而南,成一大弯曲,故曰河套。河套平原又分为套中、套东、后套三部分:套中弥望荒草,长途寂寞;套东亦称归化平原,垦殖之盛,已与内地无异;后套河渠交错,经纬万端,大有蒙古江南之目。套内垦殖,以水利为前提,因地质硗瘠,雨量又少,故需藉黄河之水以灌溉,但黄河又不能直接灌溉,必多开引水之渠,功用乃见。
后套连环渠图 ,1934
渠有干渠、支渠、官渠、私渠之分。各渠均导源之黄河其大者长300余里,小者亦数十里。干渠宽三丈许,支渠宽一丈许,深可行舟。受其灌溉之地,约有万顷。耕户多山陕贫民,现有244579人,较10年前增加三倍。最大原因,乃近几年来晋绥当局在该地驻兵屯垦,治安得有保障,人民能安居乐业,故人口逐渐激增。
追溯渠道之始,盖始于道光三十年之黄河水决,水益北岸,成今日之塔布渠。渠水过处土壤成膏腴,人民乃至开局灌田之利。由是前来河套上垦殖者,日渐增多,往往甫经得地即先议开渠,拓地种植,各私所有;故不惮艰苦经营,蔚为今日之繁荣。
开发后套之先辈,有王同春、郭敏修诸人,而尤以王同春之功绩最著,至今尤为后套人士所怀忆。王为河北行唐人,于光绪年间始来后套。彼虽目不识丁,而对治黄河开渠之经验极富。今日后套诸大干渠,大都为王当日之所策划者也。
结语总之,绥远地理环境之重要性,在为华北与西北之屏障,又有各种富源为占全国经济上最重要之地位,且为人口移殖最适宜之所在。凡此数端,皆足以引起敌人之觊觎,故有匪伪军来侵之举也。然自绥战爆发以来,赖我晋绥军将士之用命及全国之援助,使匪伪军节节败退,百灵庙及大庙子两地,亦相继收复。
吾望政府对于绥战应本以往实力维护领土及政治主权之政策,勿稍有所更改;并希全国同胞,继续做援绥之运动,万勿坐视西北屏障之绥远,又沦为敌人之手,而制我民族于死地也。国家存亡,在此一举,国人乎,勉之哉!
林永熙《大夏周报》1937年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